《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008219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中国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期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共56篇)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3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3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3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4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5论资产概念引申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架构5论规范会计理论的规范性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性7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7财务呈报与会计制度8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8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会计标准环境的思考9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选择10财政制度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10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11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12会计准则执行框架构建12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展望与思考13企

2、业海外上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14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14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15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建议16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帕玛拉特事件16成本管理会计17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17不同顾客需求条件下成本管理模式18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19财务管理20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20德隆事件印证财务规则21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22基于半方差风险计量模型的组合投资分析2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23控制权利益与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24行为经济学对风险投资的启示25环境约束:企业资本结构研

3、究与设计的逻辑出发点25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从现金流量和财务健康角度的解释26审 计27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非标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来自19982002 年深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7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27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28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28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探讨29不同审计委托模式下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30财务舞弊与审计应对策略30对国家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及监督问题的思考31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述评32审计实务中“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及规避策略3

4、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33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发挥内部审计作用34小企业年度审计中若干事项的风险控制34关于提高审计效率的思考35企业绩效与风险控制36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绩效的影响因素以长城AMC为例的研究36能力性经济租金: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36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研究37试论企业增长 盈利 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38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证券化实体合并风险管理38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39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40非营利组织会计41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对策41谈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趋同41会计教育42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42英文杂志目录44财经国际评

5、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财务管理2004年冬季第4期(总33期)44财务分析国际评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会计研究杂志2004年12月第5期(总42期)45公共财务评论2004年11月第6期(总32期)45会计评论2005年第1期(总80期)45财务杂志2004年12月第6期(总59期)46文献索引48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该文从程序理念的基础上,引入程序会计和实体会计的概念,并通过程序会计的构建与应用,把复杂的会计价值判断转化为会计程序问题,从会计的程序层面上追求会计的公正。程序概念是与实体概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关于事物外在特征属性层面上的量的规定性,是实

6、体价值实现的必经过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实体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选择实体公正而牺牲程序公正,这就是所谓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程序的理念在于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必须得到绝对的尊重,在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冲突时,宁愿牺牲实体公正也要坚持程序公正。于是在以上程序理念的基础上,鉴于“会计是人为的制度,它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或臻于致善,理想的会计系统是不可能设计出来的”,特别是在“价值分化”的社会中人们对包括会计在内的许多事物的价值判断无法达到“价值共识”,因此将复杂的会计价值问题转化为程序会计的问题,或许会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会计学者应研究会计程序的预置方法,将社会

7、对会计的要求和期望变成会计程序本身,从而通过程序会计有效地实现会计的社会目标。为了建立程序会计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将程序会计分为纯粹的会计程序、完全的会计程序和不完全的会计程序。程序会计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深化会计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树立程序至上的理念;有利于厘清会计质量的标准;有利于分清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归属;有利于排除会计职业判断的恣意和武断。(兰海涛整理自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二期,作者:朱小平 马元驹)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进行了分析,从中揭示了我国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起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政策建议。会计制度规范

8、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任务是制度的完全性,但实践证明,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就我国而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原因主要归于以下四点:1.制度不完全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对会计实务的把握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经常发生。2.执行机制不够健全。首先,在执行内在会计制度的“自律”机制上,我国虽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有效自觉地执行。其次,在执行外在会计制度的“他律”机制上,由于有效追究相关违法主体的法律责

9、任不明确、力度不够,合谋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3.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博弈较少。会计制度是政府与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就越高。然而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通常采用的是以政府制定为主,以征求相关利益集团的意见为辅的模式。赋予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的民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企业缺乏参与会计制度博弈的动力,这必然会影响会计制度的完全性。4.转轨时期的会计环境。我国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不确定性,呈现出会计制度变迁的急迫性;同时,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等,为会计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会计制度变迁的难度。基于以上

10、分析,作者认为,虽然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又加剧了会计制度安排与变迁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引导社会相关利益集团积极参与会计制度制定;2.加快会计制度建设步伐;3.加强会计制度执行的“自律”与“他律”机制的建设;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张艳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作者:李荣梅)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首先作者对会计制度进行了社会定位,认为会计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影响最深的因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如人们对会计要素的重新认识,对公允性适用性的探讨;二是技术的改变,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组

11、,由IASC改为IASB。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的会计标准与IASB的会计标准趋同速度加快,也需要我们对会计技术标准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探讨;三是需求的变化,入世之后我国企业受反倾销立案数量最高,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倾销调查机关与当事人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会计争论;四是其他因素,要求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保险会计等。之后作者探讨了会计制度的移动轨迹,从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统一会计制度,2000年有关部门为了弥补会计规范体系结构失衡,颁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际上应对会计趋同大致有两种形式:激进的方式(big

12、bang approach)用国际会计准则代替本国的会计准则,全面采用IFRS;渐进的方式(evolutionary approach)分阶段推进,国内相关准则制定机构给予说明或解释,我国在正确处理会计标准体系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在会计国际化趋同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注意考虑同其他国家会计标准可能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看到会计制度变迁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双重力量平衡过程中的调节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考虑。所以我国可以考虑设立会计协调机构从而减少由于差异而对中国企业利益的影响。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场围绕会计权益的制度博弈,我们能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两个条件

13、,一是获得性的因素,二是建立一套合理的会计标准体系,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标准体系。(王贺整理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作者:冯巧根)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会计信息外化为“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消费畸形,处于供给不足的无效率状态。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产品的研究,提出会计信息的生产应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按层次付费消费。会计信息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劳动产品。首先,会计信息具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其次,会计信息同样具有产品的价值: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基本环节中,会计人员的判断、推理、对信息

14、的加工等一系列的操作凝聚着一般人类劳动,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是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只要产品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就可以进入交换过程,也就会具备商品属性。反映在实务中即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中介机构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的验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向信息需求者让渡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得会计信息产品交换价值得以实现。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特殊消费使得会计信息在诸多方面区别于一般商品,如会计信息的主产品(财务会计信息)已外化为“准公共产品”。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对企业会计人员“生产”的会计信息产品进行验证后“销售”,以及会计咨询业务、有偿信息服务等,逐渐形

15、成会计的一种商品观念。会计信息成为商品,关键是要将会计信息从“准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换。目前,会计信息一方面可以“不付费”消费,另一方面供给却相对不足。因此,要寻求和建立一种进行会计信息交易的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是促进交换、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一套复杂的体系。会计信息产权确认后,产权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产品的形式,依靠市场运作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的市场交易中,按照“私人产品”的交易规则,信息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预算约束及个人偏好进行如下消费选择:消费“标准信息”产品(按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定的标准生成的会计信息),发生成本支出;消费经有关机构认证的“标准信息”产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由会计师务所验证的会计信息),发生追加成本支出;消费“标准信息”产品以外的相关信息,负担更多的信息成本支出。会计信息成为私人产品使得在市场中的交易成为可能,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的生成、输出、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作者认为,会计信息一旦进入市场成为可供交易的产品,势必为处于不断变革中的会计实践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