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3999721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仪》编制说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行业标准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观测仪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下达(气仪标委函201936号文),项目编号QX/T-2019-65,标准名称为海洋气象观测规范 漂流观测仪。2.协作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在中国气象局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部署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组成海洋气象漂流仪观测规范准编制小组,开始进行标准编制工作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等,为标准编制做好准备。2018

2、年10月,组织召开的编写讨论会上,经过会议讨论,观测司建议海洋气象观测规范做成系列标准,海洋气象漂流仪观测规范是系列标准之一。2019年4月,标准编制小组明确了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确保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标准编制任务,经过内部讨论编制形成标准工作组初稿。2019年9月,根据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关于山洪标准化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活动的通知(气仪标委函201936 号)对该标准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汇报,并针对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修改。2019年10月,组织召开内部编写讨论会,根据中期汇报中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对其中不易理解、不易懂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贴近海洋气

3、象观测实际业务工作。2019年11月编制组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肖霞 雷勇 邹大伟 张振鲁 杨志勇 王亚静。其分工如下:李肖霞:负责标准的申报、起草、修订等组织工作。雷勇:负责漂流观测仪的技术检验指导和标准审查工作。邹大伟:参与标准校对修改等工作。张振鲁:参与初稿修改工作。杨志勇:负责试验方法的编写工作。王亚静:参与标准技术指标编写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编制原则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并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性和规范性本

4、标准充分借鉴和参考了国内海洋气象科学研究、漂流观测仪研制方面的成果和理念,力求在气象观测要素的选择、传感器技术原理及检测方法、数据协议等方面,兼顾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简化性、实用性原则在标准起草过程中,综合考量行业现状和实际使用需求,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对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做了分析筛选,除明显不合理的或明显落后于当代普遍技术水平的个别指标外,尽量涵盖各厂商指标。在试验方法的选择设计方面,尽量引用现有的成熟规范或经过验证的试验方法,确保标准的实用性。(3)协调性原则编写组在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查阅大量资料、征求多方意见后,在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对标

5、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达到内容全面,规定具体,语言通俗,易于实施。2主要内容的依据(1)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1) 应用背景根据海洋气象观测的业务需求,为解决我国远海气象探测手段的缺乏,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的开发及应用于2014年实现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立项,目前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已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并在我国渤黄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西太平洋海域进行了长时间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并经过了多次台风考验,成功获取了多次台风天气过程的实测数据,观测数据已经在气象观测及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海洋部门及气象部门多个规划及项目已设计了该仪器的布局,大量仪器已在多家单位应用。为了统一海洋气象漂流观

6、测仪观测,需规范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气温、气压、风、海温和盐度等观测要素的观测技术要求、方法以及资料处理等内容,特需要作为指令性项目制定观测标准,发挥仪器观测效益。2) 国外发展情况国外的漂流浮标探测技术发展较早且达到了形成标准规范的成熟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多次在大型海洋科学调查中、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等较大数量布放漂流浮标进行海洋气象的观测,世界气象组织的JCOMM组织研制及使用了拉格朗日漂流浮标,并于1987-1991年制定了SVP(漂流浮标)的设计标准,鼓励各国开展研究。1993年DBCP(资料浮标合作组)通过研究,认为在SVP上增加气压传感器是可行的,表明SVP漂流浮标可以同时为海

7、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提供观测数据。1997年欧美各国科学家开始了SVP-B(增加气压传感器)业务应用,并不断进行试验和完善改进,2009年DBCP 发布了SVP-B的设计标准,并应用了多年。我国国内于1993年制定了漂流浮标研制计划,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1994研制了FZS3-1型表层漂流浮标并试验成功,于200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在2003年制定了漂流浮标的行业标准。在各种技术储备条件下,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由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相关技术单位在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支持下于2015年研制成功,并进行了多次不同海域的观测试验,并经过了多次台风考验,成功获取了多次台风天气过程的实测数据,观测数据已经在气象

8、观测及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海洋部门及气象部门多个规划及项目已设计了该仪器的布局,部分仪器已应用于预报及服务业务中。(2)参考依据本标准主要依据的标准包括: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高温 GB/T 2423.3-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5-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9、: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18-2015 信息技术设备 抗扰度限制和测量方法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1GB/T 14914-2006 海滨观测规范2GB/T 12763.12007 第1部分 总则3GB/T 12763.22007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4GB/T 12763.32007 第3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5GB/T 139721992 海洋水文观测仪器通用技术条件6HY/T 0592002 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3)产品组成漂流观测仪的组

10、成部分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电源供电系统和漂流浮标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四个主要部分,如图1所示。图1 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总体结构图根据海洋气象观测漂流仪功能规格需求书和应用产品分析,漂流观测仪观测要素包括海面气、海面气温压、海面风向风速、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海水表面温度等要素。观测站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当地观测需求、海域气象条件、周边海洋气象观测站点情况、特殊观测任务等实际需要,按照针对性原则选择一种或多种观测要素组合方式。(4)技术指标主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以低功耗、多功能的微处理器为核心构成主控制及数据采集器。通过配置气象和海洋水文传感器及相关的数据采集处理构建漂流浮标的数据采集处理

11、系统;浮标的姿态监控系统使用九轴姿态和GPS实时监控浮标的定位和姿态信息,同时为观测数据的订正提供校准参数;以北斗卫星通讯为主数据通讯手段,同时预留了ARGOS卫星及国产低轨卫星通信方式;电源系统为整个漂流浮标观测系统提供电源,以大容量锂电池为主电源,同时配置太阳能辅助充电功能;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的功耗,有效地延长设备的运行寿命,所有主要部件和器件配置独立的电源控制管理;所有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状态检测操作等等严格按照时序控制管理执行,时序通过GPS或北斗进行准确校时。主控制及数据采集器的功能要求:(1)对各种气象水文传感器、系统运行状态信息、浮标姿态信息以及浮标位置信息等按照预定的采样

12、频率进行采样;(2)对气象水文要素测量值进行转换,使传感器的测量采样值转换成气象水文单位量,得到相关的采样瞬时值;(3)对采样瞬时值,根据规定的算法,计算出瞬时气象值,又称气象变量瞬时值;(4)根据质控算法对采样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标识;根据姿态信息、位置信息等对采集数据进行修正;(5)具有电源控制系统,特别是主要部件和器件应具有独立的电源控制功能,降低能耗。(6)漂流观测仪测量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1的要求表1 漂流观测仪测量技术指标比对观测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测量精度备注海面气压900 hPa 1100 hPa 0.1hPa1hPa海面风速0m/s 60m/s0.1m/s1m/s(或10%)海面风

13、向0 360115海面气温-15 400.10.5海水温度-2 400.010.1海水盐度(电导率)0 mS/cm 65mS/cm0.01mS/cm0.05mS/cm海面红外测量温度-2 400.31(5)数据采样、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控制、通讯协议等要求1) 规定数据采样、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漂流观测仪的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规定其采样、算法和质控方法是必要的。2) 数据采样、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合理性。 本标准规范的数据采用处理算法和质控算法,是根据GB/T 33703-2017 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规定而确定。并且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合理性(2016年-2

14、019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不同海区漂流观测仪实验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确定。3) 本标准中各要素的采样频率和计算方法如下表所示,主要参考GB/T 33703-2017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和GB/T 33697-2017 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等。表中的算术平均法、滑动平均法、单位矢量平均法、累计值算法,以及各气象要素的极值和最大值采用的极值算法,参考GB/T 33703-2017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表2 气象要素采样频率及瞬时值的计算方法气象要素采样频率瞬时值的计算方法海面气温6次/min或30次/min算术平均值法海水温度海面红外测量温度海水盐度(电导率)海面气压海面风速4次/s瞬时风速

15、:以0.25秒为步长求3秒滑动平均值; 2分钟平均风速:以1秒为步长计算每分钟的1分钟、2分钟滑动平均值; 10分钟平均风速:以1分钟为步长(取1分钟滑动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10分钟滑动平均值。海面风向1次/s瞬时风向:使用单位矢量平均法求1分钟、2分钟平均,以1分钟为步长(取1分钟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10分钟平均。(6)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状态信息、远程控制等要求 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状态信息的要求参考了GB/T 33703-2017 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的规定。 远程控制的规定,满足了中国气象局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智能化发展需求提出的相关功能要求。1) 数据传输的要求 漂流观测仪的数据传输系统应按照规定时序间隔发送观测数据、浮标的地理坐标信息以及浮标状态信息等数据。数据通信以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为主通信系统,另外还需要预留ARGOS卫星数据通信系统或国产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为了提高通信效率,具有对测量数据能够进行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