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99363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我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管理理论论文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教科院2001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何新军(学号0101018)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不同表现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的内容。它在20世纪的演变和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可以大略地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样三个层面去观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极其高涨的教育热

2、情,尊师重教、兴学办学、对子女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会的一种特质和精神面貌。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结构精巧的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文官制度,它最具有认识价值的特殊之处,是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奠定了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所谓的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的都是对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中国传统

3、教育制度另一个特别值得认识之处是书院制度。私人办学、自由教学、注重个性、思想活泼自由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功利主义、陈腐刻板,成为富有活力的学术和研究中心。与官学同样源远流长的私学,体现着学在民间的传统。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毛泽东也十分欣赏书院的风气,曾以书院为楷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认为书院的好处,一来是师生关系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究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1 有人曾指出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写在典籍上的与在实际生活中流通的往往有极大距离。在教学过程和教育方法层面,我们有许多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警句名言

4、,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但这些似乎主要是先贤的楷模和理想。在千年来的教育现实中,封建时代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基本表现是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等。自然,传统教育的所有弊病也与其核心制度科举制紧密相连。政教合一、教从政出,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合一,赋予教育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在另一条渠道上,求学与功名利禄的直接挂钩,在造就全社会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之时,也导致了读书为升官发财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态度,导致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匮乏。而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八股考试,则助长了读死书、死读书,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手脑分离、劳

5、心与劳力的脱离之类严重的弊端。到封建时代末期,其流弊日趋严重,以至成为扼杀人才、败坏学术、禁锢思想的祸害。我们今天所批评的传统教育,通常指的并不是孔子的言行,而是指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延续至今的普遍的教育现实,它们成为20世纪文化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二、激进主义文化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命运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的崩离,统治中国千年之久的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出现了严重危机,并继而在20世纪初被推翻、打倒.1904年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现代学制,可以视为是清朝崩溃的前奏。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始终肩负的一个文化使命,就是重建一个为大家认同的、与现代社会合拍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其所要回答

6、的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一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的变革异常迅猛。作为五四文化的主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自由知识分子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对抗和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价值。五四新文化对于反对旧的教育、文学、文化传统有摧枯拉朽之功。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五四知识分子,无不强烈抨击旧教育,主张打倒孔家店,这种今天看来十分激进的态度,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如果说1905年废科举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传统教育寿终正寝;五四运动则在精神、价值层面引进了新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在此后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更新了学校教育的面貌

7、。一大批从西方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新教育的建设。当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杜威的学说对中国的新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当时活跃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均出于哥伦比亚大学杜威门下。杜威及其弟子几度来中国访问、演讲,胡适、蒋梦麟、朱经农、郭秉文等都曾在进步主义思想中心的哥大学习。许多研究认为,在本世纪上半叶,舶来的新式教育并未在中国生根。在大中城市的洋学堂里,现代学校教育正在起步。上午声光电化、下午子曰诗云的中体西用固然很快成为陈迹;但与中体西用设计者的初衷不同,中学和西学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产生了复杂的化合反应。正如所言,西学被吸收进来,成为中学的从属部分,结果中学的

8、核心和系统倒并无根本的变化2 .学生固不再尊孔读经,但传统教育的精神、气质、方法、观念等仍深植于现代教育的体中,教育的软件依然是旧的。另一方面,陈旧的中学之体空虚不保,新的中学之体尚待建立;在新教育的现实中,西学之用则有渐成新学之体之势。这或许是解释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在现代中国得以兴盛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教育的普及性方面,比旧式教育更为昂贵的新式教育,增加了普及教育的困难。由于新式学校和好学校多在城市,而在广大的农村,正在进行的仍然是私塾教育,城乡之间受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教育的实用性方面,不少接受新式教育的才子仍热衷于舞文弄墨,学校教育的内在精神、价值仍未更新,它被面向民众的教育家陶

9、行知激烈抨击为是培养小姐、少爷、高级废物的教育。对于五四以后传统教育的实际命运,也许不能只以思想家最激烈的言论来判断。比较而言,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存在着多种文化发展的空间。正如识者所言,一方面,最激烈的反对传统者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与传统文化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被归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梁漱溟等人也都是主张变革旧传统的,视科学和民主是中国必须接受的好东西,只不过他们觉得这种改变应适应中国的现状和中国文化的形态,认为西方化并非文化的唯一模式。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企图按照儒家文化传统,恢复已经衰败的士绅统治,构建以知识权威为中心的乡村秩序。这种实验无疑有很大的局限性,又被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左右

10、,但其将西学资源中国化和从本国传统出发解决农村问题的努力是有认识价值的。在思想文化的空间,虽然儒家文化的至尊地位不存,但儒教社会尊重知识、崇尚知识分子的传统氛围尚未改变。思潮、流派各异的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大家名家辈出,数量众多、组织化程度很高的知识分子社团,成为当时的显著特色。活跃的知识分子教育社团是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主力,事实上,当时许多政府通过的重要的教育改革都出自他们之手。在现代教育建立的过程中,书院的形式和传统终于被取代;但由孔子到武训,源远流长的民间办学、私人办学的传统依然强劲,民间教育生长的空间依然存在。很多人注意到20世纪中国思想变迁是个不断激进化的过程:康、梁否定传统文化,但

11、主张仍保留旧有的形式;辛亥革命迅速否定了康、梁,使之成为保皇派。五四文化否定改良主义,引进西方自由主义;随后则被同为引自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所否定。这一过程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制定不久即被超越。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又被纳入一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50年代初,在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对上半叶的旧教育采取强烈批判的态度和彻底改造的政策。在学习、移植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将教育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通过取消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实行国家包办教育,私人和民间办学的教育空间基本不复存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至上的年代,知识价值和分数面前的平等也不复存在。在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与旧

12、传统的彻底决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之情和科学态度荡然无存。最终造成中国大陆教育中断、文明退化的浩劫。虽然在新的主流文化中,传统文化几无地位;但绵延数千年、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并不会真的在几次政治批判中消退匿迹,正如文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封建主义的一次复辟。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主要的存身之处似乎是在学校教育的软件之中。传统教育中那些最坏的东西,如理论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考试至上,陈腐落后、僵硬刻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等,在建国后的学校教育中悄悄保留下来,并与当时苏联教学模式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暗合相通,建立了微妙的联系。毛泽东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批判,集中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学

13、校教育中十分普遍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八股考试等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十分不满,主张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讲授要少而精,启发式,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身体健康。在1964年的春节谈话中,毛泽东认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3在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以不妥协的姿态激烈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现在看来,他的一些教育主张基本是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合拍的。然而,他发动的

14、数次教育革命实践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他热衷于用破坏性的革命手段强制推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政治批判代替教育批判,用群众运动冲击教育,否定知识权威,粗暴地打击、伤害知识分子,未能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也没有凭借更为现代的思想、文化和组织资源。最终导致严重的教育灾难,造成难以估计的恶果。三、80年代以来传统教育的复活从世纪初开始,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传统教育一直是众矢之的,是被批判改造的主要对象。但这一脉络在80年代中断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始料不及的畸变。随着恢复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几乎是

15、未经选择地回到50年代。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和升学率导向,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使基础教育被纳入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置于炽烈的考试竞争的氛围。这一现实对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素质可能产生的多种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辨析和深刻认识。比较而言,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中的毛病,大致是传统陋习在新的教育制度中的遗留和延续,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被彻底克服的;而80年代以来的教育现实,与五六十年代并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并且失去了制衡的力量。可以说,这是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化。到90年代,它被恰当地命名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是背离了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赋予基础教育所不应有的强烈的竞争性和筛选功能,用层层考试的办法,选拔出一小批优胜者,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打击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乃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致使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已成各国之最,高于发达国家一二个年级。由于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4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达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