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71357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我信我能,我能我行!”“战战兢兢迎终考,欢欢喜喜过大年!”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1、宇宙中天体的类别主要有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物质。(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也是最高的一级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3、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大行

2、星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小行星带的位置在火星和木星的运行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运转周期为76年,公转的方向与行星相反。(注意理解彗尾的长度变化及方向)4、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同时自转周期时间不长,使得温度变化不至于过分剧烈;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有液态水;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高温高压5、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反应过程4HHe+能量。太阳正处

3、于稳定的旺盛时期。6、太阳辐射能对地球的影响: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 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7、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位于光球层,是不是真的是黑色的?)和耀斑(位于色球层),活动周期都为 11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9、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自转和公转。10、地球自转轴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观测为逆时

4、针、南极上空观测为顺时针。自转周期为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地球自转角速度分布规律是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为15/h。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思考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和角速度)。11、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的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时间为7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时间为1月初)(解释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长)。12、昼夜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并有太阳光的照射;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半球的分

5、界线为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可以在光照图中判断某地昼夜长短)。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晨线和昏线如何判断?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分别为?晨昏线和经线圈的夹角最大、最小为多少,分别在什么时候?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13、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间,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计算原则“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如:已知135E为8:40,求30E经线和135W的地方时?(特别注意在光照图中的应用)14、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

6、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如:东八区区时为8:00,求西4区的区时?已知115E的地方时为12:00,求东三区的区时?已知37W的区时为2:00,求110E所在时区的区时?15、特别的计时有的国家领土跨越经度广,不同的时区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俄罗斯、美国;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射,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16、“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界线”;“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24时/0时。判断方法:自西向东加1天为0时日界线;自西向东减1天为180经线。1

7、7、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思考:图示中黄赤交角的表示?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将怎样变化?)18、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表示二分二至的位置及时间。19、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的公转,在地球上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极圈1天极昼1 天极夜;极点 半年极昼半年极夜。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直射2326N,并从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

8、直射2326S,并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回归线每年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以外无直射机会。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关键是楼间距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发挥你的空间想像能力思考: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全球各地是如何变化的?)20、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相反;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中国的划分、欧美国家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21、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于对地震波的研究。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9、纵波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 莫霍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以它们为界,将地球内部从内到外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23、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4、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水圈是有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书本重点图表(关键在于理解相关内容)P4“太阳系模式图”; P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P14“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P15“地球公转轨道”;P15“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P16“昼半球和夜半球”;P19“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P2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