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67201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考 点 集 训 【 P 250】一、选择题1.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 至卖蘑菇 , 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 , 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 , 挨户搜索 , 除了 农家本身食用之外 , 多余粮食一概拿走 , 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分析 , 该政策是 (A)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 新经济政策C . 实行

2、农业集体化D . 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 从材料 “ 多余粮食一概拿走 , 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 可知是指苏俄实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时期。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修正 , 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 济 , 故排除 B 。 C 、 D 都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 , 而该材料是在列宁执政时期 , 排除。2. (2017长郡 )1917年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 , 列宁宣布:“粮食垄断、 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 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 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 . “粮食垄断”的思想在后来的政策中体现为“粮食税”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不完全是出于战时的需要 , 早在战前就有这种想法C .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照搬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 “ 粮食垄断 ” 在后来政策中体现为 “ 余粮收集制 ” , A 项排除。材料的意思 是指加强政府的垄断 , 时间出现在 1917年 , 可见 B 项正确。 C 项 “ 照搬 ” 不符合史实 , 排 除。 D 项 “ 正确途径 ” 不符合史实 , 排除。故选 B 。3.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 , 它“并不只适应 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 , 而是万能的、 普遍适用的、 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

4、 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C)A .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 .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 .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 .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内战 ”“ 无产阶级经济政策 ”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材料主旨 体现、 揭示的是 1918年至 1921年苏俄内战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 项表述客观 , 符合 史实和题意 , 正确; A 项明显错误 , 与题干 “ 内战 ” 期间信息不符 , 排除; B 项错误 , 新经 济政策是在 1921年之后 , 排除; 此时还没有实施新经济政策 , 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 项错误。故选 C 。

5、4. (2016长郡 ) 美国史学家 R.R. 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 ,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 , 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 , 与此同时 , 也允许大量 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政策的实施 (A)A . 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 .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 . 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 . 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解析】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 “ 最高指挥权 ” , 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 , 允许私人1贸易存在 , 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脉 , 基本实行国有制 , 但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存 在 , 因此可以确定

6、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 , 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 济危机 , 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 故 A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 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 学的观念 , 故 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 , 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 故 C 项 错误;苏俄在 “ 二五 ” 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 故 D 项错误。5.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之处表现在 (A)A .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 .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缴纳粮食税后的农产品C .

7、 国家通过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工业化的资金D . 在农村推广合作制并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 要求学生对两种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加以综合、区别 , 分析其异同。从两种 经济政策来看 , B 项为新经济政策内容 , C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 D 项不是共同点 , A 项 为其共同点。 因为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国家优先收去农民口粮以外的粮 食 , 而 “ 新经济政策 ” 中粮食税政策也是首先向国家交固定粮食税后 , 多余的产品归农民自 由支配。6. (2016三湘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容忍相当的资本主义 , 取得不错成效。这引发党内争 议 , 赞成者认为此法应该进一步推动

8、 , 以富国强兵;反对者认为此法违背社会主义理念 , 应 该停止。这一争议 (D)A . 属于姓“资”姓“社”的大是大非问题B . 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俄国实现富国强兵C . 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强大生命力D . 体现出教条主义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阻扰【解析】 列宁根据苏俄的国情采取新经济政策 , 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而反对者直 接拿过去书上的社会主义条条框框去反对 , 属于教条主义的阻扰 , D 正确。 A 属于上纲上线 , 没有认识到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 B 忽视了问题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借鉴资 本主义; C 错在苏俄当年尚未形成模式 , 一切尚在探索中。7. (2

9、016雅礼 )1928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 28%, 到了 1933年已降至 0.5%, 在农业中 , 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 97%下降到 20%, 零售商业则从 24%下降到零。 这表明当时苏联 (A)A . 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 .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 . 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 .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解析】 材料中 “ 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 28%, 到了 1933年已降至 0.5%, 在农业中 , 私 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 97%下降到 20%, 零售商业则从 24%下降到零 ” 的信息说明苏联当时 经济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 故 A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

10、任务已经完成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B 项错误;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后 ,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信息 , 故 D 项错误。8. 斯大林全集载: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无产阶段专政的国家 , 如果自己国内不能 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 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 即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 生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阶段 , 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 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为此 , 苏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D)A . 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2B .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C .

11、 统一计划调配各种资源D . 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 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指的就是重工业。 从材料来看 , 斯大林认为无产阶 级专政的国家只有重工业得到发展了 , 才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 , 才不会隶属于世界资本 , 据 此判断 , 苏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将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故选 D 项。9. (2016一中 )1932 1933年 , 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 了 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B)A .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B .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 . 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的状况D . 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解析】 从

12、目的看 , 显然是为了解决工业建设的资金问题 , 所以排除 A , 合理的选项是 B 。国际上当时的实际是粮食过剩 , 所以 C 、 D 两项错误。10. 阅读 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 的排名表 ,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 符合史实的是 (C)B .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 , 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 .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 有助于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D . 1928 1937年的经济建设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析】 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结束 , 故 A 错误; 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 化 , 故 B 错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

13、存在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协调发展的现象 , 所以苏 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举措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故 D 错误;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 有助于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等 , 目的不是发展农业本身 , 而是服务工业 , 所以 C 正确。 二、非选择题11.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 3月 ,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 今后 , 粮食征收 制废除 , 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 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 ” 同年 , 全俄苏 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 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 , 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 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

14、由。 1922年 5月 , 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 法 , 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 (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 ) 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月 , 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 , 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 , 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 12年 , 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 新经 济政策的全部意义 , 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 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 “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 , 除了交换 , 除了商业以外 , 就不可能有 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 摘自

15、王斯德 20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 1933年 5月 , 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 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 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 , 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 , 付给农场主租金; 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3产量 , 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 , 并以 1910 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 (称为平价 ) 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 , 以维护农产品价 格。据统计 , 1932 1935年 , 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 15亿美元 , 政府 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 同点。【参考答案】 (1)减轻农民负担 , 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 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 (有利于提高农业 生产的规模效益 )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 , 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 , 促 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相同点: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 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不同点: 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 , 目的在于增加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