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60140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巷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

2、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代表,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

3、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痰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既继承鲁迅之精神,又克服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迷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

4、造的“三字经”。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

5、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二、古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题(19分) 阅读

6、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4-7题: (一)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

7、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剑切而啖之(吃)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C.窃为大王不取也(私意,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5.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行李之往来 此亡秦之续耳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谁为大王

8、为此计者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秦王还柱而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箕踞以骂曰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C. 阙秦以利晋 D. 刑人如恐不胜7.请翻译下列句子(10分)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读下面的诗,完成(8)(9)两个小题。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9、的思想感情?(4分) 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漫江碧透, 。(2)携来百侣曾游,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4)满载一船星辉,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6)惨象, ;流言, 。(7)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1分)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

10、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

11、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

12、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

13、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

14、太通。”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11、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5分)1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1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6分)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II卷四、知识积累(12分)15下列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