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3897750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试卷时长: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2、两汉时期,司隶校尉集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监察权于一身,在朝会之时曾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并称“三独坐”。但是,这一时期有明确记载的45位司隶校尉中,遭贬、遭杀者有28位,这些遭贬、遭杀者的罪状主

2、要由御史中丞或丞相司直检举,间或有皇帝亲自巡视发现。这表明汉代A司隶校尉位卑权重 B注重对监察权的管控C重用酷吏治理朝政 D御史大夫丧失监察权3、唐中后期,统治集团内部曾出现牛李党争。对于如何选拔官员,李党“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则主张“地胄词彩者居先”。门阀士族多以经术传家,故重经术即重门第;诗赋词彩是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重词彩亦即重科举。牛李此争论可以说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已被打破 B进士科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C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在斗争中合流 D党派斗争使唐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4、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

3、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5、有学者提出:“中国受外国凌侮,平民受教民欺压,人人衔恨,无以制之。一旦传闻义和拳烧洋楼毁电杆之奇技,明知非正,未始不足称快。”这反映出当时A反侵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 B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C义和团运动的举措顺应历史潮流 D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6、下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 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C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D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7、表格是1842- -1858 年筹办夷务始末中外交辞令统计情况。这

4、说明当时类别外交辞令对外关系基本哲学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抚驭中外、抚有万邦等对西方国家看法丑类、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诈、裝骜不驯、夷祸、狼狈为奸等对西方国家政策查办、多方开导、恩准、格外施恩、办理夷务、驭夷、顺其性而驯之等西方对中国态度情词恭顺、仰赖天思、俯首听命、真自悔过、乞恩、四夷来服等A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 B西方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D清廷固守传统华夷观念8、1868年,上海地方官与英美领事议定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自此以后而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xi(官吏办事的地方)”、汉口洋务公所等。汉口竹枝词记载汉口洋务公所:“汉口从无会审堂,洋街公所异申江。班期

5、领署激将去,无术分身格外忙。”这表明A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B汉口的发展与世界同步C列强控制中国重要经济命脉 D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侵害9、1902年,吴汝纶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提议统一国语:“此音尽是京城声口,尤可使天下语音一律,今教育名家,率谓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1906年,提学使黄绍箕等考察日本教育后,向其教育会咨询语言统一的问题。清末的“语言统一”A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民主化探索 B适应了播音表达规律的要求C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 D为废除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10、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向导周报中提出: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用军事两个旧观念,十分注意对于

6、民众的政治宣传,勿失去一两个宣传的机会。这表明A国共两党关于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分歧明显 B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巩固C中国共产党利用舆论对革命施加政治影响 D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机成熟11、1937年4月,周恩来率团从延安出发去和国民党谈判红军的改编问题,一行人在劳山遭国民党袭击。同年6月,周恩来同蒋介石在庐山举行会谈并提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蒋介石提出:红军编制为3个师,45000人,朱德、毛泽东必须离开红军,谈判最终未获结果。这表明A国民党抵制国共两党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历经艰难曲折C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庐山谈判成为国共关系转折点12、1940年10月,

7、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 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 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 D 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13、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21日宋美龄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英文稿。文中说,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他同时要求英国能够“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使他们能发挥精神和物质无限之伟力。中国领导人的这次

8、印度之行反映了A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英、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远东事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D中印对日作战已经转入反攻14、据刘伯承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中1945年1日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约有1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到中共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确保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 壮大了党员队伍C 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 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15、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着手接收沦陷区的日伪产业与物资。接收机关包括:军统局、中央军、地方政府、敌伪产业处理局,各部门互不统属,各行其是。行政

9、院长宋子文致电蒋介石:上海方面,军政部接收之布匹四倍于经济部,其中不合军用者达三百余万匹。这反映出国民政府A为发动内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B对失当的经济政策进行反思C对抗战胜利的到来准备不足 D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16、1949年3月23日,在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自信能赢得三大战役胜利B自信能经得起执政考验C相信我们能打败西方侵略D相信能赢得国际上支持17、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

10、“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18、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A.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19、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民主

11、、社会主义一边”;1955年 5月,他又指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他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 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突破了两极格局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制度对外交的影响 C意图拓展对外交流范围 D因国际地位提高改变外交策略 20、在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意义时,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对于促进时代主题转换起了巨大作用。这一“转换”理应是A从“战争、革命”到“和平、发展” B从世界大战到冷战对峙C从资本主义统治到社会主义洪流 D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21、梭伦改革期间,富人在国家机关中仍占有一定优势。他曾说,“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

12、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损失”。这说明了梭伦A信奉温和适度的改革策略 B消除了公民集体中的矛盾 C尽量满足富人阶层的要求 D使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确立 22、公元前216年,因保卫卡苏里努姆时异常勇敢,元老院拟授予普莱雷斯提士兵罗马公民权,但被普莱雷斯提人断然拒绝。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因接受罗马公民权而舍弃本邦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A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 B罗马显贵阶层的相对封闭性C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D罗马公民权的吸引力在减弱23、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

13、由此推知,苏格拉底A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B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C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 D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24、 公元前4世纪,雅典陪审员誓言的第一句就是:“根据法律和公民大会以及五百人议事会的法令投票判决如果没有法律可循,我将符合最公正之感,既没有偏爱也没有敌意。”这表明在雅典的司法制度中A陪审法庭毫无权力 B法律占据核心地位C判决任凭个人感觉 D民主程序贯穿始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济贫院等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类似“养老院”的作用

14、1940年,英国社会救助主管部门开始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并鼓励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在制定1948年的国家救助法案时,当时的健康部长提到“随时可以去的济贫院”将被“3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所替代,以确保所有想要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都可以轻松入住。20世纪60年代初,健康部再次提出健康和福利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20世纪70年代,英国官方发布了“老年人更加幸福”的报告,提倡让大多数老年人离开照护机构而回到家中接受服务。 摘编自石琤英国养老服务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材料二 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到了近代,这一历史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19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设立养老院。冯桂芬要求推行养老室等慈善救助组织。上述倡导之外,舆论界也不断刊文,介绍国外的养老院。 摘编自苏全有有关近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