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城区刘仲莹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893643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城区刘仲莹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山东省莱城区刘仲莹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城区刘仲莹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城区刘仲莹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改革主题: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

2、价值观: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改革。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学法指导: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提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土地改革原因: (1)解放前地主:占农村人口_,占有全国_土地 农民:占农村人口_,占有全国_土地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和_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 。2、过程: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_ _,实行_。同年冬,全国分批进行

3、_,没收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3、结果:到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4、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多年的 _ 制度, _ 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 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_ _ 准备了条件。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B、农民要求进行土地改革C、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困难 D、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2

4、、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 、1959年3、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D、边远地区4、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 D、建国时期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6、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 )A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B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土地私有制度 D封建剥削制度7、下列关于建国后土地

5、改革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C.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D.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二、阅读下列材料。“我是娘养的,命是保长的。”旧中国的农民不仅缺乏土地,生活无着,而且国民党保长随时以各种方法争收苛捐杂税相要挟,农民无法承担,导致一户户农民家破人亡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上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因此中国农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农业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回答:(1)旧中国农民“我是娘养的,命是保长的”的根源是什么?(2)为什么“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