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893183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 专业一:现代农艺技术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产业背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零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这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河南地处中部,气候适宜,水热资源丰富,适合温、寒、亚热带多种植物的生长。河南省作为著名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粮食总产量及小麦、芝麻、黄红麻产量

2、居全国第1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2位,林果资源丰富,中药材久负盛名。近年来,河南省在发挥地理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经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农业发展特色,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农业和粮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河南省出台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都提出了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

3、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依托黄淮海平原等产粮大县(市、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产区。文件又着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集聚,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夯实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同时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特色

4、、科技提升、品种带动,加快特色优势花卉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生产。着力打造郑州、许昌、洛阳、开封等花卉生产核心区,发展高档花卉和鲜切花生产,壮大观赏苗木产业。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林果业、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支持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的建设精锐的农业科技培训单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操作的高素质农业技术劳动者,这是河南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种植业

5、在河南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以粮食、林果、花卉和设施植物生产为主的现代农艺技术已成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需求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加上农户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业发展出现了缺人、缺钱、缺技术、缺装备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现代农艺技术为支撑的粮油、果蔬、花卉等现代农业已成为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濮阳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鲜切花发展到4万亩,高档盆花发展到1万亩;食用菌达到年产18万吨;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6、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15万亩,总产量达到245万吨;水果生产基地发展到10万亩。而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据调查,濮阳市急需现代农技人员近10万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2011年以前我市农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种植效益较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需求量总体较少,总供给及有效供给均较低;2011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集约经营管理,特别是受“乡村统一土地规划,分片合作经营,统一技术管理,专职技术服务”形势的影响,急需培养一大批现代农艺技术人才,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人才供求情况如下表: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

7、01120122013201420152016人才需求200022002300250030008000960015000160002000022000总 供 给90092092015002386213325635000550060007000有效供给率0.050.080.10.160.170.220.30.350.50.530.55有效供给4573922404054697691750275031803850人才缺口19552126.4220822602594.387530.748831.113250132501682018150濮阳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供求情况调查表专业定位 根据现代农业的发

8、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学生掌握农艺专业岗位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科学生产、规范操作、绿色环保的意识,能够吃苦耐劳,在传统粮食作物、蔬菜、花卉、果树等生产第一线从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引进、推广服务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现有基础A师资队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我校己有26年历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聘优秀本科毕业生、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建成了一支理论扎实、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3人参加过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成果丰

9、硕、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B实训基地及实习基地 我校具有75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和60亩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与濮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濮阳市诚农蔬菜有限公司、濮阳市世锦公司、濮阳神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C教材 本专业项目建设组成员参与编写了园艺植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基础省级规划教材3部。自2001年以来,一直承担着河南省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口升学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及复习指导的编写工作。 D“双证率”与就业率 自1985年以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了4700多名职高生,除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外,直接在当地就业的

10、有2900多名。近年来,我校坚持升学与就业兼顾的办学思路,狠抓学生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在2010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农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近五年来,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连续取得团体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所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毕业生“双证率”达97%以上,学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稳定就业率达94%以上。E教研教改 本专业教师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主持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研究、加强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省级试题库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

1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验、农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中等职业教育种植专业全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等8项教研课题,先后荣获河南省一、二等教育教学成果奖。F社会评价 我校作为“科教兴农”的典型,其“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在河南省享有较高声誉。据不完全统计,仅1985年以来,我校就派出专家教师科技服务团、科技小分队500多人次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服务,举办各种培训班180多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50多万人次,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50多项,建立科技示范村、点20多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00多个,印发科技资料2万多份,为农民发放农家指导、农村科技杂志5000余册

12、,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本专业(原种植专业)于2002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点,我校于2004年加入河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存在问题A.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和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运行机制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B.本专业教师创建整理的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C.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还需加强。D.课程及教材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缺乏一批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2)建设目标建设思路A总体目标以学校现有条件为起点,充

13、分发挥现有办学成果优势,加强改革创新,提高本专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把本专业建成与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面向传统粮食作物、蔬菜、花卉、果树生产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B具体目标a.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未来两年内,通过“送学入企”和“引企入校”的形式,实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技术项目研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的目标,促进校企协同

14、管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企业生产场所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企业技术员与教师一体、企业员工与学生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双赢”的三个“一体化”办学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b.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开发 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优化、师资培养、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编写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校本教材。c.完善“三环六步”产学一体教学模式 秉承“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服务濮阳经济建设”的宗旨,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我们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三环六步”产学一体的新型专业教学模式。d.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构建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技能名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

15、专职教师均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e继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进一步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巩固与农业生产科研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能够参加实践锻炼、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实现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f.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师生考核评价制度。g.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建成集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与交流的中职教育社会服务体系为目标,依托专业、设备、师资及相关专业群的优势,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服务。C预期效益 从宏观来说,通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探索并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对全国中职农林类专业群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从具体来说,通过专业建设,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专业设置与当地农业生产对接;通过优质教学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