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891042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讲 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ppt(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讲城市地理理论与实践 理论部分城市和城市地理学城市起源和发展 城市发展史 城市化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实践部分城市体系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一 城市和城市地理学 一 关于城市是聚落 或居民点 的一种 聚落往往形成一套体系 乡村 村庄 镇 城市 大城市 其中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被称为城镇或城市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被称为乡村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分为两大类 乡村和城市 乡村 village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 village 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2、 town 平原上的聚落 尼日尔 西非的热带草原聚落 西亚的村庄 日本砺波平原上的离散型聚落 集中分布的村庄 阿尔卑斯山的分散型村庄 现代乡村 城市 city 城市 city 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关于城市的概念 从起源的角度 从功能上看 从景观上看 从聚落上看 从系统角度看 从空间角度看 从地理学角度看 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 城市的基本特征 它占据地球的面积很小 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 集聚和传播的中心 是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是一种不完全的 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 是人类

3、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是自然环境各要素所代表的物质空间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空间的综合体 成都 乡村和城市的差别 上面的两幅图 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活动各有什么特点 二 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学科很多 如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学 城市气候学等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的学科 它侧重于城镇区域的地理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起源与发展 城市化 城市体系以及城市内部结构等 应用领域是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

4、规划 以及各种形式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周一星 1995 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 自然位置阶段 1907年德国学者卡尔 哈塞特 KarlHassert 城市地理研究 标志城市地理学摆脱区域描述的附属地位 区域分布阶段 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和区域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商贸区的形成 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1946年美国学者Taglor T G编著出版第一本 城市地理 二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起源的多种学说防御说 集市说 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 人口压力说 总之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产生与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私有制的产生等密切相关

5、 散村 集村 集镇 城市 城市群 畜牧业和农业分离 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才开始由迁移式居住方式如洞穴 树巢 进入到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 乡村聚落形态类型 婺源古村落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的两组图反映的是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4个阶段 仔细观察这两组图 思考以下问题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 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城镇是怎样扩展成城市 在发展中景观有哪些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城市和乡村在形成发展上的联系 起初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

6、发展起来的 随后各自发展同时又彼此联系和影响 城市出现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社会分工 三 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与量度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水平预测 一 城市化的概念与量度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 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 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人口学 人口向城镇集中 包括城镇地区数量增加和每个城镇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 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镇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 认为 综合来看 城市化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 经济变化过程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

7、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既包括城市实体的变化过程 如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 也包括抽象的精神变化过程 如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 城市化量度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区域总人口 100 城市化过程曲线 诺瑟姆曲线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数曲线关系 Y 40 55lgX 74 96 R2 0 9233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 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 二 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 乡村化阶段 Ruralization 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Urbanization 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Suburbanization 即郊区化阶段 逆城市化阶段 Co

8、unter urbanization 再城市化阶段 Reurbanization 又称为绅士化现象 西方郊区化发展的4次浪潮 居住的郊区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给中心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它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 房地产开发商到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投资开发 中产阶级拥有私人交通工具 首先逃离不断恶化的中心市 工业的郊区化 60年代以后 中心市工业为传统的制造业 设备陈旧 房地产费用高 利润率下降 甚至纷纷倒闭或在郊外选择新址 拥有大面积廉价土地和充足劳动力的郊区成为工业的理想区位 商业的郊区化 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新郊区商店的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措施 在郊区建立超级市场或商业中心 办公业的郊区化

9、市中心空间压力 办公租金抬高 交通拥挤 使得一些政府 企业倾向于把非决策性的日常工作机构分散到地价低廉 劳动力有保障的郊区新区 三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1982 1949年以前 落后的城市化阶段1950 1957年 正常城市化阶段1958 1960年 过度的城市化阶段1961 1965年 第一次反向城市化阶段1966 1977年 第二次反向城市化阶段1978年以来 城市化转型阶段 四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式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式的城市化外资推动型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式城市化 指由国家 省 市政府作为组织主体 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 通过3种形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新工

10、业镇的转移通过国家大型企业或重点项目的建设 通过新型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 通过既有城市经济发展的扩散 自下而上式的城市化 由基层社区筹集乡 镇 村等集体和个体的资金 发展地方小型工业 推动乡村地区的非农化和城市化 自下而上式城市化的运行系统 崔功豪 马润潮 1999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 以乡村工业为主导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在县乡政权直接领导下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及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1983年 费孝通在 小城镇再探索 一书中提出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的典型特征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就地转化乡村劳动力 集体经济占统治地位 个体经济

11、极少 城乡一体 内外结合 城市化的动力是周围大城市辐射的外部力量和乡镇企业内部力量相结合 经济发展既面向国内市场 又面向国际市场 小城镇是苏南城市化的空间依托 90年代 苏南模式 曾面临困境 不得进行企业的改制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走向多元化发展 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江苏 四小龙 昆山 江阴 张家港 常熟昆山 外向型经济模式 江阴 内生型经济模式 张家港 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及 自加压力 负重奋进 的张家港精神 创造了 赶超经济 的奇迹 常熟 由集体企业向产权明晰的多元股权的企业转变 凭借个体 私营经济和商贸流通 实现经济持续上升 百姓不断致富 温州模式 以家庭 联户企业等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

12、式 外资推动型的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模式 五 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方法之一 逻辑斯蒂模型法 Logistic方程 式中 Ut代表城市水平 t为距起始年份的年数 m代表城市化水平饱和值 一般取1 a和b为参数 取1为饱和值 对上式取对数 预测方法之二 联合国法 第一步 用下式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式中 URGD为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PU 1 为前一个代表年份的城镇人口比重 PU 2 为后一个代表年份的城镇人口比重 n为两个代表年份之间的年数 第二步 将计算所得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URGD代入下式 进一步测算某年的城镇人口比重 式中 PU 1 为前一个代表年份的城镇人口比重 PU t 为t年的城镇人口比

13、重 t为距离前一个代表年份的年数 四 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理论 城市体系 urbansystem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 由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构成的联系密切 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地域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 一 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 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 研究一个国家域地区中城市体系的点 城市与城市 线 城市与联系通道 主要是交通线 和面 城市与区域 三要素在空间的复杂组合关系 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城市内外的生产 生活的正常运行 城市之间 城市与地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 能量 人员和信息的交

14、换 这种交换就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所以 一定地区内 性质不同 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 互相补充的 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 能量 人员 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 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就是城市系统 或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体系重要相关理论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是 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 尤其指农村地域 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性或者中心度 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 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大小 中心性可以用高 低 强 弱 一般 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职能

15、 Z Tz Ez Tg Eg 其中 Z为中心性指数 Tg为德国南部全区的电话数 Eg为全区的人口数 Ez为一个中心地的人口数 Tz为实际安装的电话数 需求门槛或需求门槛半径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 这里的最低人口数 就称为门槛人口 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图示 r r r r r r 需求门槛 销售距离 利润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示意图 门槛服务范围 A B C 实际服务范围 理想服务范围 r r2 r 距离 收入 成本 金额 利润递增区 利润递减区 利润损失区 需求门槛与销售

16、范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某中心地不同服务范围内利润变化示意图 不同职能的中心地销售量随服务范围大小变化示意图 r 2r B级中心服务不到的地方间 B级中心地带 圆形市场区最有效的排列和中心地的等边三角形网络 中心地理论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图中有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各1 3 即有三个基本六边形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换句话说 每一个较大的六边形包含了次一级的3个较小的六边形 每个较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了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 而后低一级的市场区又包含了3个比它更低一级的市场区 这是最低等级的中心地空间分布规律 较高一个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半径等于其下一等级的两倍 而且上一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项目也包括下一等级中心的服务项目 并且这两个等级的中心地有所重叠 则上一等级的中心地分布必然也是六边形 即六个次一级的中心地围绕一个位于其中心的上一级中心地 每个上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等于三个下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因此 上一级的中心地数目等于其下一级中心地数目的1 3 以此类推 则以市场为核心的中心地体系从上往下其数目为1 3 9 27 这就定义了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