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85792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一个小天井,给人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

2、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

3、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

4、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5、。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空间美感之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引用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借用老子的话意在表明中国的建筑园林讲求空间艺术,也讲究实用功能。B.明人的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C.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

6、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D.“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可见中国建筑和园林追求一种包容万千的大气象,空间美感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明人的小诗”扩大范围,文中是“明代人有一小诗”;且应是当作“静物画来欣赏”,不是“当作静物”。答案B2.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推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论述的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却大量引用古诗文、画论,说明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B.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谈的是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C.

7、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获得与丰富,是靠窗、楼、台、亭、阁、走廊等来完成的。D.中国园林建筑表现出我们民族独有的空间之美的特点,这与西方审美观截然不同,后者多半是将建筑孤立起来欣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不能简单区分,四者都是实用和艺术功能兼具。答案B3.谈谈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空间美感的民族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空间美感的民族特点指的是中国的建筑师在营造园林时独特的空间安排,这不同于外国的空间安排。文中以古希腊的神庙、外国的教堂为例,与中国的空间安排做对比。中国在空间安排上注意建筑和园林与外在空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窗子来建立的,这部分内容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此外,园林要

8、“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是建筑既要有实用功能,又要有审美功能特点的体现。中国的园林大到圆明园、颐和园,小到天井、院子,都能给人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答案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空间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有审美性。空间随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中国人讲求建筑与自然的配合,注重内外的交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需要坚持的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国人眼中,非遗抢救没有必要,他们主张“淘汰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改造,主张要与强势文化接轨,要融进西洋文

9、化。如此改造性破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伤害早已有之且令人触目惊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倘若失去了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将无独立的地位。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传承中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所以,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内在生命,增强其活态传承发展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延续发展。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有专家呼吁,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

10、术品种在消亡。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一些非遗项目依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地方戏曲及说唱艺术中尤为突出。愿意投身戏曲、曲艺事业的年轻人太少,民间文艺团体难以靠演出维持运转,大批剧团面临生存的危机。传统艺术若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缺少具有经典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传统优秀剧目,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应该说这也是传统戏曲、曲艺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的表现。濒危语言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待优先抢救与保护的。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语言的生死存亡关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今天,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

11、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最后势必严重损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倘若语言的传承断档,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就会失传、消亡。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特性,要求我们除了要及时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保存外,不但特别要关注濒危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功能系统这些系统是外在社会结构、权力争斗、阶层属性不断扭结、互动的结果;还要弄清族群固有的历史渊源、信仰凝结以及思维模式等深层次的内核。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加强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中对濒危语言的传承,提高各民族大众对本民族

12、母语价值的认识,增强对母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语言之本茁壮,文化之花方能灿烂。(选自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有删改)4.下列有关“抢救性保护”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A.抢救性保护的真正意义在于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B.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的内在生命,使其能以鲜活的形态传承于民间。C.抢救性保护的目的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D.抢救性保护濒危语言,就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维护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

1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断章取义,原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C项,与原意相悖,原文是“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D项,偷换概念,不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另外,“就能”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强势文化接轨,融进西洋文化,将会使自身的文化传统丧失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无独立地位。B.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是传统艺术很难赢

14、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原因之一。C.如果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语言的传承断档,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如玛纳斯等就会随之失传、消亡。D.只要重视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濒危语言,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母语的自豪感,濒危民族语言就能得以群体性传承。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定位内容在最后一段“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把原来的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了。答案D6.格萨尔王是一部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的史诗”。请结合文本就保护该史诗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回答此题应结合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二段谈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和艺术创新问题,第三段谈的是保护濒危的民族语言和弄清族群历史渊源、信仰凝结等深层次内核。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提出保护该史诗的意见。答案保护格萨尔王传承人,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针对“传唱”来谈)利用更多丰富的、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格萨尔王。(针对“创新”来谈)传承藏族民间语言,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针对“语言传承”来谈)加强对格萨尔王所反映的藏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针对“深层次内核”来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孝亲情感出于人生而自然生发,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绵绵不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