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387651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用(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服饰的改良 衣 断发 和放足 俗 报刊和电影 看 礼仪和风俗 礼 长袍马褂 西装 1 易服 西式军装 清朝军装 清官定服饰制度 清代补服 补子清朝补服 也叫 补褂 为无领 对襟 其长度比袍短 比褂长 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 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 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 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 文官绣飞禽 武官绣猛兽 清代文官补服 清代文一品补子 仙鹤 清代文二品补子 锦鸡 清代文三品补子 孔雀 清代文四品补子 云雁 清代文五品补子 白鹇 清代文六品补子 鹭鸶 xian 清代文七品补子 清代文八品补子 鹌鹑 清代文九品补子

2、 练雀 鸂鶒 Xichi 清代官服标识 陆军大礼服 短袄 套裙穿戴组合 礼 义 廉 耻 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珍妃 婉容 旗袍 原因 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 根本原因 迫于形势 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使之流行起来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变化 小结 1 清朝 民间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官府 对官服实行改革2 民国政府 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民间 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中西合璧 二 断发 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清兵入关 强令男子剃发蓄辫 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

3、 被人讥笑 豚尾 半边和尚 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1 断发 中国留学生 改装去辫 政府禁止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 断发易服改元 因变法失败未实现 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 影响不大 颁布 剪辫通令 强制剪发 彻底革除 新时尚发型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2 不缠足运动 组织 天足会 宣传缠足的害处 成效不大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但屡禁不止 女权运动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 不缠足会草例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 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蔚然成风但昙花一现 据统计 仅湖南一地列名 湘报 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 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 列名该组织的无

4、一女子 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 男人运动 探究 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 彻头彻尾 的男人运动 原因 1 由于缠小脚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 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2 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 因此 女子要放足 就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 而这并不容易 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青年妇女 电影演员阮玲玉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 右一为林徽因 左为她的表姐们 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 二 报刊与电影 读报刊 1 近代报刊 1 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1815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 申报 1872年 出版的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5、号称 中国的 泰晤士报 4 点石斋画报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5 1895年中国大陆有75家报馆 6 四大小说期刊 7 维新运动中 政治斗争的武器 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8 新文化运动后 阅读报刊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内容 1872年4月 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 在上海创刊 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 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 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 星期日休刊 1907年 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 从此 申报 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 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 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 业务大有进展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

6、当年 申报 发售量为十五万份 1945年抗战胜利后 申报 被国民党接收 解放前夕 该报终刊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 由梁启超 汪康年 黄遵宪等发起创办 梁启超任总主笔 他主编的 时务报 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 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 提出了 三民主义 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 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 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朱执信 章炳麟 原名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

7、15日创刊于上海 陈独秀主编 第二年改名 新青年 新青年 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 大力宣传新思想 提倡新道德 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新青年 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1895 2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 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 申请了专利 2 电影与民众文化生活 1 传入中国 19C末 2 自摄影片 1905年 定军山 第一部 1913年 难夫难妻 第一部故事片 3 30年代电影业的发展 A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有声 B 电影院 上海 C 电影明星 阮玲玉 阮玲玉 三 礼仪的革新 近代礼仪变迁 民国初年 1 见面 2 称

8、谓 3 婚姻 4 葬礼 跪拜 作揖 鞠躬 握手 大人 老爷 先生 君 厚葬 文明 卫生 简洁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 时间 表现 2 婚俗的变迁 1 变迁的推动力量 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 2 婚姻观念的变迁 自由结婚 3 新式婚礼 婚礼的演变 清末民初的结婚照 五四 运动前 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50年代和60 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 丧礼的演变 归纳 移风易俗 1 相见礼仪的变化原因 2 婚姻礼仪的变化 原因 特点 3 丧葬礼仪的变化 19世纪中期 原因 特点 平等 自由 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 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西

9、方丧葬礼仪文明 卫生 简洁 变化迟缓 2 变化范围 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 3 发展水平 严重不平衡 4 兼收并蓄 保留民族特色 变的特点 1 学习态度 被动到主动 1 民国时期 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用 先生 同志 取代 老爷 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 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2 戊戌变法期间 有人作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 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倡导婚姻自由B 易服 废止缠足C 全盘西化D 反清革命 3 1930年 一人到广州玩耍 他不可能A 看到有人穿中

10、山装上班B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C 在西餐馆就餐D 听到有人称呼他 同志 4 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有A 断发易服B 废止缠足C 见面称呼 老爷D 婚姻自由5 标志着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风云儿女 D 歌女红牡丹 6 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 民族危机的影响 7 下列近代服饰的变化 体现中西文明交汇的史实是 大礼服 长袍马褂 中山装 旗袍A B C D 8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并誉为 中国的 泰晤士报 中国的 纽约时报 这份报纸是A 国闻报 B 申报 C 中国大众 D 民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