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71193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用版)2017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必考点14城市区位因素考向城市区位因素1.(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答案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解析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

2、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2.(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临河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D项正确。第(2)题,从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北宋都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故以行政职能为主,A项正确。3.

3、(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答案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解析结合甲乙两城市所在地区的图示可以看出,两地都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达,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两城市靠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还是区域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资源因素、军事因素、宗教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2)交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增强。(3)还出现

4、了一些新的城市区位因素,如旅游城市、科技城等。1.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区位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气候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度地带河流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对城市特别是古代城市的区位选择影响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工矿业城市)交通城市分布趋向于交通方便的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扬州和济宁的兴衰)

5、政治、军事、宗教古今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城市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些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突出地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对城市区位一直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影响变弱;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在城市区位中的影响加强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的时候,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该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在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时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

6、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两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以称之为微观因素。3.城市群、城市圈分布图的判读技巧判读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就是城市圈(群)中级别最高的城市。如上图两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分别是济南市和青岛市。分析城市等级:结合图例可找出不同级别的城市。如上图中的聊城、威海等地级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分析城市群形成条件:结合图中自然、人文等信息分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对其区位条件进行合理评价。

7、分析城市联系: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城市圈(群)之间的交通联系、经济互补等关联性。提出发展措施:分析城市群建设的意义,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易错点(1)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2)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3)一般情况下,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4)每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即城市诞生、发展、衰落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因素。题组城市区位因素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

8、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3)题。(1)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2)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3)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答案(1)B(2)D(3)D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亚丁湾沿岸,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B对。土地资源不是紧缺资源,A错。生物资源受水热条件影响,C错。该区域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D错。第(2)题,根据图例,甲地的铁路、公

9、路众多,交通便利,是重要港口,便于海陆联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D对。图示区域的地形、气候相似,都不是甲地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因素,A、B错。甲地的公路交通不是主导区位因素,C错。第(3)题,根据材料,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该城市是该国主要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其为该国的经济中心,D对。位于该国边缘,位置较偏,A错。该国整体资源都不丰富,B错。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条件差,C错。2.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

10、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A. B. C. D.(2)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B.商人大量外迁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答案(1)D(2)C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同年份的城市用地与交通线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上是沿着交通干线扩展的,这些干线往往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当新的交通线出现的时候,该聚落就会沿着新交通线延伸,这说明一个地区的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

11、形态的变化,交通线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显著。第(2)题,沿运河发展的城市,早期发展是依靠便利的水运,当更廉价的海运和速度更快的铁路运输方式出现后,运河的运输价值会大幅度下降,从而使沿线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变慢。专题提升练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A.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风景好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C.全年降水丰富

12、,水质好,资源丰D.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答案1.D2.A解析第1题,根据山区公路的修路原则,在陡坡处,为减小坡度,一般修建成“之”字形公路。图中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D对。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不是主要因素,A错。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应减少线路长度,B错。山区聚落人口少,线路增长,不能增加交通流量,C错。第2题,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根据等高线判断,该地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是聚落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A对。图中不能判断乙地周围地貌多样,B错。根据乙地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应是地中海气

13、候,冬季降水丰富,C错。地处沿海地区,不受暖流影响,D错。下图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回答35题。3.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a过程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C.c过程早期与商业活动关系密切D.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4.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A.武汉 B.兰州C.大庆 D.深圳5.以a过程形成的大城市,为防止出现城市问题应()A.扩大城市面积,分散布局工业B.控制外来人口,减小就业压力C.优化产业结构,关停并转污染企业D.植树造林,退工还农,恢复生态环境答案3.C4.C5.C解析第3题,c过程大城市由集

14、镇发展而来,说明其形成的最初时期,该地商业职能最为突出。而a过程代表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形成工业城市的过程,b过程代表因交通运输的发展而形成港口城市的过程(河港或海港)。第4题,大庆是因石油开发而兴起的石油城。符合a发展过程。第5题,资源型城市为防止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应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整治。图1是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该城市有2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铁路线,穿过该城市时多采用高路基(图2)或公路涵洞的方式。读图完成67题。6.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铁路交通 D.水运7.在当时条件下

15、,铁路线穿过城区设计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A.形成立体交通,对城市交通干扰小B.防城市内涝C.阻止行人穿行D.夯实地基,防止地面下沉答案6.D7.A解析第6题,该城市(现湖北襄阳市)有2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据此可知交通优势是该城市形成阶段的主导区位因素;读图可知,横穿该城市的汉江,可为早期城市的形成提供便捷的水运条件,即水运是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焦柳铁路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城市建城较早,在铁路建设之前,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面交通系统;建设铁路时,穿越城区段采用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设计,可形成立体交通,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故A项正确、C项错误。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设计,可一定程度减少城市内涝对铁路运营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