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3868920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和教学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

2、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

3、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四、说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 激发情感,谈话导入。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2、 品读古诗,认识作者。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3

4、.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

5、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

6、了学习古诗的要求。3 古诗词三首精彩片段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师: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生:我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生:“夜行”是在夜里行走。生:我了解诗人辛弃疾,以前学过他的一首词是清平乐村居。师:知道的不少,很好。我再来介绍一下黄沙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师: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

7、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师: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师:我再给这首词配上音乐,朗地起来效果就更好了。(指名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相机评价。)【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师:(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

8、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2.交流:师:说一说我们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些什么?生: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呀?师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师: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现在,你们知道“别枝”是什么意思了吗?生

9、:我知道了,应该是“离开枝头”。生:我觉得“明月惊鹊”这种现象和“月落乌啼”的景象差不多。师:诗人闻到了什么?生:闻到稻花香。师:闻到稻花香,会想到什么呢?生:稻子大丰收。师:诗人听到了什么?生:听到蝉鸣、鹊啼、蛙声师: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师:(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生:请大家齐读这两句,

10、体会词人企盼之情。师:说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夏夜的清幽,静谧。师:我们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师:(总结学生所说)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

11、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师: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让我们齐读上阕。(生读)师: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生: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二)品读下阕师:

12、(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教师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主感悟,自主交流。(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师: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引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

13、为什么找不到了呢?教师出示选择:(1)因为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生:应该是因为环境,而不是心情吧。师:对,你说得很好。心情高兴也不至于找不见茅店呀。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师: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我们来想像一下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一下作者的喜悦。(师指名读,让学生比赛读。)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播放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

14、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师: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对,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三、与时空对

15、话师: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生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师: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生:想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生:我要把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画下来。生:我们可以找音乐老师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也可以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