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84511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智趣性 汪鲁强 何谓“智趣”?辞书上无可查考,但我以为当今语文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我个人创造的这个语词,因为充满智慧的趣味性正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所缺乏的、也是与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的重要属性。本文试图就此作些阐述。 一、为什么说“智趣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 从理论层面看,智趣性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它也必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 英国的大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

2、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由此看来,智慧才是学校教育应当永远高扬的目标。我国当代思想家于光远先生则从趣味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属性。于先生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必须善于运用关于受教育者认识运动的规律。这就不仅涉及到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我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同上)“具有愉快情感,也是人的一种优秀的素质。”(同上)于先生还认为“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同上);于先生甚至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3、就有过“愉快教学”的提法,试图扭转只重视认知因素,过分强调智能发展,不重视或者忽视教学过程中“趣”的因素而使教学无趣、无情的严重局面。在悲悯哲人的深刻忧伤之余,教育教学的根本属性“智趣性”也刻入了我这名语文教师的脑海。 不仅如此,我甚至还想到了: 2004年4月22日,教育研究杂志社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开封召开“教育热点问题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教育与人的生命、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程实践、学校管理与生命关怀等问题。 近十多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师大教科所所长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然成为热点。所谓主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主体来

4、培养主体的教育。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人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主体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它在价值论上所关注的提高人的主体性的问题,仍是当今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使人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工具而存在,不再只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

5、活世界。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2004年第6期教育研究) 这三方面的信息,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人需要终身接受或享受教育的今天或明天,教育必须是为人服务的,它既要为人获得智慧提供平台,又要为人获得即时愉悦、幸福提供沃土;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如果它本身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生活化的、幸福而充满意趣的平台,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忽视人的生命、缺乏生命教育理念的教育,是忽视人的发展、缺乏主体教育理念的教育,是忽视人的生活质量、颠倒了知识(姑且不论将人类的智慧简单等同于知识之弊)与生活关系的教育。而且,教育的“智趣性”

6、得不到弘扬而一直缺失下去,我们的大众教育岂不成了引导人们寻求来世幸福的宗教?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上上下下都在谈观念更新,课程更新。我以为,从语文教学三个层次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高民族素质,传承人类文明看,要求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特别高,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况且,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形象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理性思维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语文应该是灵魂的震荡,语文应该是才华的喷涌,语文应该是思想的

7、闪光。因此,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智趣性,尤应突出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 从实践层面看,解决语文教学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大力弘扬语文教学的智趣性。为何如是言?我们看看如下情况就清楚了。 语文教学的外部情况。2004年3月10日,教育研究杂志社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科研人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校长黄晓浪指出,各类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是大学阶段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各类人才所必备的许多重要的素质条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和发展出来的。但基础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未能受到足够

8、的重视这是人才培养工程上的一大缺失。它将制约着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产生,将阻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语文教学自身的情形。湖北宜都一位语文教师的悲哀:谈及语文学习,学生说三年高中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老师则说语文教学叫人历尽千辛万苦却不得好报;武汉市一位语文教师甚至有“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恶怨。语文教学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则是: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让美文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令学生望而生厌;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

9、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另一种情形是:滥用辅助教学手段,滥用通俗口语甚至网络语言,东拉西扯、无目的引申扩展等,表面看很热闹、似乎有不少趣味;可听一节两节尚可,听久了,学生也会兴会索然,这主要的是它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希望之星。综观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像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等,大师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上每一堂课时,脸上都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生也总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听他们的课,如坐春风;看他们的课,情趣盎然;想他们的课,享受智慧。再放想开去,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智趣的语文教学,又有哪有学生成绩不理想

10、的呢?魏书生就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我也以为,真有能让学生享受智趣的语文教学,学生一定能“享受考试”(魏书生语)。 看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功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忧心忡忡,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则在于弘扬它固有的智趣性。 二、语文教学智趣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理趣与情趣。 1、“智趣性”中的理趣: “智趣性”中的理趣,是指语文教学中理性逻辑层次的智慧趣味。首先,理性逻辑层次的智慧趣味是客观存在着的,学生对理性、逻辑性最强的数学的兴趣,就是明证; 其次,语言学科的逻辑性也是不证自明的,

11、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想享受思维之趣,首先必须感受语言之妙; 第三,语文学科训练虽然以综合性见长,但它同样有序列性、条块性,同样具有最富于理性色彩的规律性,如语音方面的规律,造字的规律,构词的规律,组句的规律,句群的规律,段落的一般结构,篇章的法则,不同文体的特点,甚至当前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等等; 第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明确、掌握语言的规律性是能够充满无穷意趣的,前提是教法科学、学法得当; 第五,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教学氛围、课堂结构和节奏诸方面均有它独特的、丰富的理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能否发掘出来; 第六,语文学科的理趣还体现在它极强的综合性以及对于综合性

12、的驾御过程中。譬如,一位美国女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这种作文可以培养和锻炼5种能力:一、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二、思维能力(如确定何职业,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理想而努力学习,是需要作许多独立思考的),三、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人),五、口头表达能力(即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口头报告);这样,不仅思、做、写、说有机地结合了,学生完成训练中会获得诸多智慧感

13、的体验。我们的能够仿效,我们的学生同样能够完成训练,倒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数、理、化、生等学科的繁重课业压得抬不起头来,无心也无暇体验征服语文学科这类综合性训练的快感。可这,绝非语文学科缺乏理趣。 2、“智趣性”中的情趣: “智趣性”中的情趣,是指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虽然人文情感最终仍然能够作理性分析、还然成理性,但它所具有的感性、模糊性、形象性、生动性、俗成性、丰富多样性,又使它有别于理趣而具有独特的趣味;而且,语文学科文本自身的丰富复杂的人文情感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本而具有独特的趣味。这些显而易见,无须赘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语文学科既同理、化、生等学科一样,从根本上说

14、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验的过程;又因其文本的丰富复杂的人文情感性要求其实验具有丰富复杂的情趣而不同于理、化、生等学科实验按部就班的理趣。因此,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求动情,惟有动情才有趣。 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的激发,既要求教师动情,更要求学生动情;而教学中师生情感生活的和谐,主要表现在对真善美、假恶丑共有的情绪体验上。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就必须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化“死水”为“活水”,变“隔膜”为“相融”,避免师生之间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和谐的状态下顺

15、利完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能通过激趣、巧解、妙喻、幽默诙谐、平等民主乃至游戏氛围的创设等,使学生学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甚至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进入到如醉如痴的境界。倘能如此,则不仅课堂内是高效的,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三、语文教学智趣性的界定。 倡导语文教学的智趣性,必须对它进行界定。我们知道趣味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一种特性,它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使人们对某种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产生向往的心情。但趣味有雅趣与俗趣,俗趣又有普遍流行之趣和庸俗、低俗之趣。我们时常可见有些语文教学的趣味不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不是以导川归海为目的,而是一味追求趣味性,以致成为无聊的插科打诨,坠入庸俗与荒诞,从而失之轻浮。这绝非我之所谓“语文教学的智趣性”。语文教学的智趣性应该是一种雅趣,是一种高尚之趣,至少应该不是庸俗、低俗之趣。换言之,它是指上文已述的“理趣”和“情趣”,是饱含人类崇高智慧和健康情感的趣味;它有利于语文传承人类智慧、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驾御语言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 语文教学的智趣性,总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心智水平,研究特定群体学生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