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83350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学时:2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了解和掌握民族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使学生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发展的过程和具体阶段,从而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进程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提高客观对待和分析民族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 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 民族同化。教学难点:1. 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 2.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关系。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2、 民族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了解民族的形成,就要先了解人类的产生。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两次大分工分别导致了一定的结果: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开始出现了男子独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 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3、出现了贫富的差别;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2民族形成的过程:“两大分离”和“三大过渡” “两大分离” :脑体分离;城乡分离。 “三大过渡” :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向国家过渡;氏族向民族过渡。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一)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民族形成的序列是血缘关系逐渐减弱的

4、过程。 而有些民族没有经历过胞族、部落联盟阶段。 (二)基本途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三种途径: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总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部落具有两重性,即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从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同源异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

5、同,但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例如,苗族、瑶族、畲族的形成就是这样。 “异源同流”: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他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例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到中国以后与中国当地的各民族长期交往,通婚,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民族发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由此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不断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

6、社会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及基本内容(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民族是社会的民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民族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二)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的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主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

7、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4人口发展民族的人口发展包括人口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民族间通婚,对民族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民族属性包括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二)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民族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在民族结构运动中,作为民族结构核心要素的民族经济结构,对其他各要素起推动或制约作用。(三)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人口的身体素质。民族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各要素中

8、,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要素,对民族发展关系重大。(四)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受民族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民族关系对民族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五)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自然环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六)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民族发展不仅需要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而且需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国家政权的性质、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政策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状况。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大致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

9、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1民族的常态发展 民族发展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形式,是指民族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在没有外部力量大的干扰和影响下的正常发展。 2民族的异态发展民族发展中的非常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甚至暂时倒退等类型。3民族的跳越式发展民族发展中的非常态发展,这种发展的总趋向是快速向前迈进。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

10、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特点长期存在、各民族充分发展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趋向。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一)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二)民族同化的类型自然同化;强迫同化二者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的过程。(三)民族同化的特点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

11、完成;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二、民族分化、组合(一)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二)民族组合(异源同流)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三、民族融合及其特点(一)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二)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四、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12、的区别1发生的时间不同;2发生的范围不同;3发生的结果不同;4实现的途径不同。五、民族消亡及其条件(一)民族消亡的含义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二)民族消亡的条件1.由民族内部的矛盾运动所推动;2.由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所推动;3.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础);4.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条件);5.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重要条件)。(三)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全世界各民族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作业和思考题:1.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