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798389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善于正确运用网络工具。3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

2、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教具准备1.投影仪。2.相关的音像资料及设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

3、先听一段音乐松花江上(教师播放)。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个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导入语例示二(教师放影片西安事变捉蒋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西安事变中东北军捉蒋的一个片断。蒋介石为什么会被东北军将士抓到?东北军为什么会发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呢?这得从西安事变的背景说起。西安事变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日益扩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蒋不听张学良劝告抗日而一意孤行“围剿”红军的

4、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导致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事件有哪些?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其标志是什么?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板书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

5、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学生回答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实过程。并能复述主要内容。学生看书学生复述1931年9月1

6、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法,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回答二: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回答三: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回答四: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教师小结确实是这样的,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教师

7、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板书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三省的沦陷。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一齐来读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陷一段的内容。(再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教师引导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可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为现实服务。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对其作深入分析,我们才能从中吸收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工作。投影显示(一)“无论日本军队此

8、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铣电(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江西剿红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电(三)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四)“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教师可适当做解释)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讲话和国民政府的告全

9、国民众书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回答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教师引导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我们还是通过投影打出材料来分析。投影显示(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二)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

10、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教师讲解同学们,从第一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的观点是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因而没办法和日本作战。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对于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宁愿让中国亡于日本,也不让落到共产党手里,这是关键的一点。当日本忙于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之际,蒋却在南方围剿红军,这种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教师过渡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其中主要的有东北人民的抗战,冯玉祥和吉鸿昌的“察哈尔抗

11、日民众同盟军”的抗战,福建十九路军的抗战等。下面,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板书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和嫩江大桥之战的内容。了解当时的局势。学生看书教师强调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这是当时的主要呼声;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同学们,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教师过渡日军占领东北后

12、,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此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提高,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围剿”红军,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板书二、西安事变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西安事变”一目下前三段内容,看完之后从中归纳出西安事变的背景。可以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学生看书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回答二: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回答三: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

13、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回答四: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回答五: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的压力。教师小结西安事变的背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板书2.西安事变的过程(可以放西安事变影片,让学生从动感画面中去体会当时的情景。)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回答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

14、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回答三: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教师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板书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回答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15、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学生回答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回答二: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回答三: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回答四: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回答五: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回答六: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对峙接近尾声。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