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783196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3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城 市 规 划从金华市域各座古城的历史看,全市城镇规划工作古已有之,以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星象村为代表的古村镇规划特色尤为明显。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工作从1955年开始。金华市区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城市规划:1955年规划、1958年至1959年规划、1981年至1986年规划、1994年至1995年规划、2001年至2002年规划。1955年对金华市区和1958年对兰溪县城开始进行总体规划,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不大。1978年后,城市规划工作走上正轨。1989年底,全市73个城镇中,已有4个市区、4个县城及大多数建制镇的规划方案经过技术鉴定和批准,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2001年,

2、金华市区、永康市、兰溪市、浦江县正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通过技术鉴定。同时,还完成了17个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中的627个村。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和发展,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照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中对金华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构建浙中城市群的要求,根据尽快融入以上海大都市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2004年,市政府又组织编制了浙中城市群规划,全市各城市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金华市区适时作出了“一中两翼两三角”的战略规划布局。第一章金 华 古 城第一节府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

3、东阳郡为婺州。唐开元年间,州治迁徙今址。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鏐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四月(公元907年)建婺州城,城墙周围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并筑有子城(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围约四里。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在今鼓楼里出八咏路口,2004年已重建),东为熙春门(在今小井巷通东市街口),西为桐树门(在今八咏楼西侧),北为金华门(在今鼓楼里出将军路口),建年无考,相传北宋时已废圮。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知州范之才重建,周围十里,基宽三丈,面宽一丈,高二丈,有城门十一。未几,三门毁,存者八。元顺帝至元年

4、间(1335至1340年),下令毁城,古城墙尽毁。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廉访副使伯嘉纳等于旧址重建城墙,周长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二尺,厚二寻四尺,高二寻二尺,共有八门,每门都有城楼。西北两门环以月城,城上筑有五尺高齿状女墙。城南临江,东、北、西三面环的护城河,全长八千六百二十五尺,宽六寻二尺八寸,深二寻六寸。护城河边建有房屋三十六间,为宋城戌卒的营房。旌孝门、通远门外护城河上各有一座吊桥,迎恩门外有二座吊桥,以通行人。金华古城内的地名多以市、街、坊、里、巷命名。有县市、东市、溪下街市、北关市;丽泽街、正学街;酒坊巷、天宁寺巷、螺丝巷;默相坊、四牌坊等。明、清时期,金华古城墙曾多次修筑。清顺治

5、十四年(1657年)修筑后,有两浙城池惟婺为首之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废圯的古子城地域尚可见保宁门和桐树门遗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重新测量,全城长一千七百零五丈八尺,高二丈三尺许,基宽近三丈,面广九尺五寸左右,女墙高五尺。城门:东南有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有通远门(俗称望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北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城门旁均建有营房,有两名士卒专管城门开关。迎恩门、旌孝门和通远门各有月城。已毁塞三门为双溪门、至道门、清河门。金华城东西长,南北短,南临

6、婺江,东、北、西三面城壕环绕,有四座吊桥。清时金华城墙旧址,东至通园溪西侧,西至今新华街,南至今飘萍路、盐埠头北侧。北至今人民东路南侧。民国26年(1937年)起金华连遭日本侵华飞机轰炸。27年(1938年)12月10日,为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先后被拆毁,今仅存宏济桥头、明月楼、白莲巷北、高坡巷等几处遗址。较大的古建筑也仅存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府城隍、明月楼等几处。金华古城三山(北山、东山、南山)环抱,一水(婺江)相依。古城发展沿婺江北岸向下游延伸。随着公路的发展和浙赣铁路的建成,城市又以铁路站场为导向,继续往西发展,呈带状。并逐渐成为浙东南的物资集散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民国38年(

7、1949年),金华城区面积2.5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千米。店铺少,街坊小,道路狭窄、高低不平,多系青石板、鹅卵石路面。西市街、法院街虽为水泥路面,但已失修。住宅面积323243平方米,房屋层次低、质量差、草铺箬棚占10%以上。公共设施少,三江六岸均无防洪堤。第二节县城原金华县城。其县治虽间或外迁有年,然与州、府同城时久,本节省略。2000年12月20日撤销金华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东部划归新设金东区,西部划归婺城区。原汤溪县城。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初为上覆以瓦的土筑城墙,全长三里余,高二丈,厚一丈,八百五十五堵女墙,东西南北开门。后称东门为迎旭,西门为通衢,南门为履华。城

8、东地势低下,南北西三面环以宽三丈左右、深一丈五尺护城河。崇祯十二年(1639)改为石砌砖封城墙,女墙高四尺,东西南三门各建有三间城门楼。清代和民国曾经几次修葺。民国26年后汤溪迭遭日本飞机轰炸,为便于疏散民众,增开北门。1954年以来,城墙故址陆续改建为环城马路(西南面)和渠道(东北面)。兰溪市。旧有城垣,始建时间、规模无考。宋洪遵东阳志载: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旧志载:城有四门,东称上门,西称溪门,南称迎麾,北称北门;子城久废。元末,朱元璋下婺州,胡大海克兰溪,临江筑城,周八百六十五丈,略呈半月形;并改东门为安政门,西门为清波门,南门为明德门,北门为拱宸门

9、。此后屡有修缮,又辟隆礼门、水阙门及柳家码头、张家码头、朱家码头诸便门。民国28年拆城拓路,仅留西门城楼,悬钟作防空报警之用。1985年9月,西门城楼倒坍。自此,仅沿江垒石为陡岸的城迹尚存。武义县城。旧有城垣,始建时间、规模无考。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宋绍兴年间,县城周长一里一百八十步。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冯玶为防御倭寇侵袭,率义民用块厂筑砌城墙,周围十里八步,高二丈余,宽一丈五尺许。有城门九,东为镇东门、南为来远门、西为接龙门、北为迎恩门;还有五小门:文兴门、上水门、下水门、永丰门、水洞门。大小城门顶上各筑有楼房。清末,改九门为东门、西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永丰门等六门。旧城区面积

10、0.48平方公里,房屋低矮简陋,街道狭窄不平,街心条石铺设,两边用鹅卵石砌筑。1956年之后,经过连年旧城改造,古城墙、城门尽数拆除。1986年,县城区面积扩至8.66平方公里。原宣平县城。明景泰三年(1452)划丽水县之宣慈、应和两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属处州府,清亦同。1958年5月,宣平县建制撤销,有16个乡镇划入武义县,有5个乡划入丽水县。县治,北依来龙山,东北角傍临东溪,西南环绕宣平溪(亦称西溪),正有通济桥横跨宣平溪。明清时期,在宣平溪筑堰三条,引水入城,供饮用和洗涤。城池未设城垣。清康熙十三年(1674),“闽寇毁部内室庐殆尽”。十四年,镇守参将王有成令民拾取零砖,环县治筑城墙

11、,树木栅作四门:东曰丽春、南曰迎恩、西曰太平、北曰拱辰。十五年,遭袭被毁。五十五年三月,知县张廷祜征民环县城种桞,数年后成荫,县治故名桞城。义乌市。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废分封,立郡县,建县名乌伤,即今义乌建县之始,县治在今稠城镇(街道)。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乌伤。唐武德四年(621)于乌伤地置稠州(稠城镇名源于此);六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二县;七年,废稠州,两县含并,称义乌,自此沿袭1370余年无更改。截止2004年,义乌建县(市)2226年,堪称金华市域县龄之最。城垣,旧义乌县志称县城“北依山麓,西带绣湖,前左因地形为濠,

12、民庐之滨濠而居者十有三。今四周以民舍为郛,南有沟水,分自绣湖。旧传城址三里一十五步,然不记兴筑为何代”。从始建以来,“有城守之名,而无雉堞之迹”,因“地窄形崎,势难建筑”。明嘉靖年间沿海倭寇为患,曾有筑城之议,然民“恟恟弗宁,甚于寇至”,因其时“增饷之后,民力已竭也”。为顺民情,遂罢筑城之议。城门,县城无垣,但有城门。北宋大观三年(1109)前设四门,“东曰东阳(门),南曰绣川(门)西曰金华(门),北曰会稽(门)”。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修,门上建亭,东名迎春,南名翠嶂,西名渌波,北名迎轺。其后屡经兴废,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朝阳门,三十四年各门始用石筑为门楼,“颇如城门之制,便于守

13、望”。继则几次增设、扩建、重修,到清乾隆三十年(1765)有城门七,各有城楼:东曰朝阳门;东北曰卿云门(旧名金麟);南曰文明门(旧名南薰);西曰迎恩门(国有诏书至,从此门入);西北曰湖清门(绣湖纡曲绕其西);东北曰通惠门(旧名小槐花);北曰拱辰门(旧名大槐花)。以上城门到清末大多坍塌。民国时期仅存朝阳门、文明门,但城楼已颓坏;拱辰门仅存门壁。建国后,文明门和拱辰门壁亦于上世纪60年代拓宽街道时拆除。1985年底,尚存朝阳门。东阳市。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析诸暨县南部置吴宁县(后汉书郡国志“诸暨县”刘昭注、宗书州郡志东阳太守),取“吴地安宁”之义,治所在今歌山镇北江金村,为东阳建县之始。隋开

14、皇九年(589)废吴宁县入诸暨,分5乡入乌伤。唐垂拱二年(686)析义乌东冲要地及原吴宁县故地复置东阳县,县名由来,据新、旧唐书地理志婺州均有“取旧东阳郡名”之记载,治所在今吴宁镇(街道)。广明元年(880)筑土城,周十里,中为子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改东阳县为东场县。北宋咸北二年(999年)复名东阳县。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筑石城,周一千三百三十六丈,高二丈二尺,宽一丈八尺。开设四个城门:东为朝晖门,南为双岘门,西为瞻婺门,北为通江门,均建有城门楼房。引双岘峰水分东西流为护城河,河上建石桥5座:东为叱驭桥,西为乘驷桥,南为马厂桥、玉虹桥,北为骆驼桥。万历二十八年(1600),谓“

15、县治龙脉由西南隅入”而辟西岘门,以东岘门配之。又谓“正北障山辽远”,辟北门则城内“风气都漏泄不凝聚”,遂堵闭北门,另辟东北门,沿称新安门。万历三十二年(1640)谓(北)门可塞,楼不可废”,遂筑土台,沿称北台,民逾台跨墙过城楼出入县城,通江门之名遂废。同年,于西北隅建水门。1950年后,马厂桥、玉虹桥、骆驼桥改为公路桥。1951年1958年扩建城区,改建街道,城墙全部拆除,古时城内的怡店桥、东溪桥、小东桥、卢家桥等小石桥仍供人过往迎来和鉴赏。永康市。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析乌伤县南部上浦乡地置永康县,县治在今古丽镇(街道),县署设古城之南。县署内前为大堂,后为二堂,中为川堂。县前大门上建有

16、谯楼一座,达于通衢。古城,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吴赤乌八年始建县城,周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宋嘉定壬戍拓之周三里三十步,门七。城门,东曰华溪(门)、迎春(门)、东城 (门)、迎曦(门),西曰西津(门)、由义(门)、望京 (门)。宋嘉泰年间东曰迎恩(门)、南曰观风(门、北曰永安(门)。后渐湮没。元至元十三年环筑以墙,后圮,唯北倚山,南阻水,以为固。(按1990年永康县志考略:嘉定无壬戍,嘉泰有壬戍,且时序上嘉泰先于嘉定,疑明正德永康县志此处载文有误,嘉定壬戍应更正为嘉泰壬戍)。明崇祯十二年 (1639),知县朱露创建东西两门,迭石为楼,东曰在德(后改名迎曦),西曰多助(后改名承恩)。清道光十一年(1831)东街居民创建一门,知县裘荣甲题“望升”于其门上。二十二年 (1842)于迎曦门左建望春门。民国时,尚存以下城门:东,望春门、迎曦门;南,文明门;北,永安门;西,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