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71651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一、重视有效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的抽象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之间是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情境成了联结数学、学生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3、,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先挂出一幅全国地图,让学生找到学校所在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进而找到所在县、所在省的位置,然后教师说:“大家知道我们这儿离北京及其他各大城市大约是多远吗?只要大家学好本节课的知识,用尺在地图上量一量,再算一算就知道了。”学生被教师创设的县念所吸引,急于想知道怎样量,怎么算及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好奇转为动机的内驱力,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

4、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讲“认识图形”时,我将一些学生认识的物体放在一个盒子里,让同学们猜猜盒子里有哪些认识的物体。学生们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猜,有的学生说:“盒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马上有人补充:“还可能有圆柱和球。”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教师再问:“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同学们笑着说:“我们认识

5、的物体,所以就猜一定是这些物体,所以就猜一定是这些物体。”教师总结说:“今天学习的内容和这些物体有关系,看谁学得好。”课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将认识的物体的特征说一说,通过启发,学生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维。这个情境的设计,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2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

6、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这样组织探索过程:第一步,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第二步,数一数。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每一小格代表一平方厘米,不满一格按半格算)。第三步,拼一拼。教师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拼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第四步,说一说。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与拼成

7、的长方形的面积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 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第五步,理一理。梳理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六步,议一议。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底乘以高后要除以2。整个过程积极创造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3、关注差异、提供发展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教法选择、学法使用、练习设计以及教

8、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练习设计时,常常要设计有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基本、综合、开放分别作为各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有时同一练习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练习如此,新课则更显重要,在这点上我体会较深。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分层目标。在学习六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这一内容时,对中等偏下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实际交换的操作方法学习,对中等偏上的学生可以加深学习的一点难度,可以在直观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计算

9、的方法,对优等生可以发散“等量代换”思维,除了物品代换外,还可以延伸到求图形,如:+=91 +=63 +=46=( ) =( ) =( )这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分层练习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同步提高。三、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表扬、赞许;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找

10、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不应该只和优等生交流,而忽视和学困生沟通,应该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四、重视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由此可见,参与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关。一堂好课往往是揉合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

11、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得主动有效。例如教学第六册“设计校园”一课,课前先我独立要求学生进行对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进行调查,并把各自的调查记录下来,课中再通过交流讨论“学校应添设计什么”,全班交流后达成共识,最后再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出新校园,这样通过个人,小组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处于积极状态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得到应有的发挥。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出现偏差,思维如一头脱疆的野马,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及时引导

12、,把握好自身的主导作用,让数学课堂省时又高效。如: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观察讨论:学生们分组观察讨论: “”。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知会注意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而没注意到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分数的大小不变,甚至出现不排除0的情况,从而只得出“性质”的一部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生探索的方向,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考虑全面,从而达到完全准确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