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764789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者的话】徐贲,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2015年11月底,他的新著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出版。徐贲的写作,从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到思考方法和批判精神的养成,都广有涉猎,贯穿着健全的启蒙精神,这是其他启蒙者身上所罕见的。以西方理论探讨中国问题,徐贲的中西结合近乎完美。日前,凤凰网主笔、本刊特约记者张弘采访了徐贲教授。中国国民启蒙的前景与困境徐贲张弘一、启蒙记者:什么是启蒙开篇,康德就为启蒙下了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2、。”在您看来,何谓启蒙?徐贲:康德对启蒙所做的是一个经典的定义,它的要义是,人要脱离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这是自己解放自己,为自己争取思想、心灵、精神的自由。所以他说,“公众要启蒙自己,是很可能的;只要允许他们自由,这还确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康德还说,启蒙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 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我们要追求的自由,如果只是和他们要压制的自由一样

3、,那我们就成了这场对抗之间的奴隶,我们追求自由的过程本身,就成了服苦役。但是,如果我们追求的自由,不在他们的权限内,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灵和头脑里,那么,谁又能阻挡我们呢?因此,在我看来,康德式启蒙的关键不是为我们增添一些关于这个或那个的具体知识,而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并在这个基础上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自由人,怎样才是一个自由的人。人文教育是一种特别与康德式启蒙相一致的教育,它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人文教育的两个部分自由和理智设定了它的基本任务:人文教育是人的自由和理智教育,其结果是智识,而非单纯知识。按康德道德哲学的解释,“自由”不是一个事实

4、,而是一个设定,“自由”并不是自然赋予人类本质的礼物,而是人类在自然和政治社会中的一项任务,而且还是理性的人能够为自己设定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同样,在人文教育中,“人”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设定,不是一个生物存在,而是一个优秀的理念和一个很高的境界。人文教育也是人为自己设定的一项任务,一项需要目标明确、持之以恒的长远任务。记者:回顾您多年的中文写作经验,中国式启蒙的复杂与难度主要在哪些地方?徐贲:主要是公共生活不健全造成的难度。在不同国家里,启蒙的自由任务并无大的不同。不同的主要是启蒙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对象的自由意愿,另一个是启蒙的社会活动和言论条件。第一个是个人自己的条件,启蒙的对象要认同人的

5、自由、平等、尊严的普遍价值,不要因为观念偏执、思想懒惰、愚昧习惯而对启蒙有抵制的情绪。启蒙只能唤醒自己愿意醒来的人。第二个是来自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条件。启蒙不只是在学校里发生,而且是良好公共生活本身对人的一种教育过程和积极影响。启蒙不只是与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关,而且更是与公共社会的公民言论环境有关。启蒙需要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利,需要公共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需要有传媒来讨论公共问题。一句话,启蒙需要有宪政法治所保障的公民自由。启蒙的那种自由不是某一个人在心里偷偷藏着的意念、欲望或冲动,而必须是能在公共生活里得到运用的自由。这也就是康德为什么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

6、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启蒙是)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人没有自由的意愿便不可能有启蒙。不管是哪里的启蒙,说到底,最大的困难恐怕都在于人并不天生爱自由。人们不是追求自由本身,而是追求自由带给他们的功利好处。这也许就是康德如此强调自由之于启蒙的原因。记者:您的写作具有浓厚的启蒙色彩,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可谓康德式启蒙。比如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这样的著作,其实是告诉读者辩论和说理的规则与技巧,以及相应的逻辑。在这种写作方式的背后,您有着怎样的思想意识?徐贲:启蒙诉诸说理和说服,诉诸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并尽量提升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公共说理是一个关键。公共说理

7、需要规则和技巧,还有相应的逻辑,这些我在明亮的对话里都有介绍。但是,这只是说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文化。例如,自由民主的秩序和规范就要比谁是老大谁说了算、谁胳膊粗谁说了算的秩序和规范有利于说理,美国政治学家乔治卡提卜指出:民主培养了某种自我,虽然难以察觉而且并不完善,却仍然效果显著。民主培养的那种“自我”有公共说理的意愿和能力,并要求用交谈和对话来参与公共政治。平等对待他人,以理服人,诚信待人,说真话,不欺骗,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普遍要求于人的一种自我约束。社会学家韦伯和其他文化学者在对早期现代文化现象和文明的研究中都曾指出,文明特别强调对人“自然状态”的自我克制(Self

8、-control)和“规范”(Discipline)。对人的粗鲁、暴力、偏差和失范进行克制的要求,从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国家形式、监狱管理、学校、文学创作、艺术规范到餐桌礼仪、言谈交际、仪态姿势,几乎无所不包。人际话语交往中的以理服人,不使用暴力,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暴力,便是这样一种自我约束的规范,它使人的社交话语得以脱离“自然状态”。说理是一种文化和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记者:您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80年代的启蒙以及90年代至今的启蒙?您自己的启蒙,与此前的两次启蒙有着怎样的渊源与差异?徐贲:比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先生

9、、赛先生的那个启蒙,我觉得清末民初的思想解放更具启蒙意义,也更为深刻。我自己做的是有意与学院学术,也就是“做学问”相区别的启蒙,这是一种面向一般知识大众的启蒙,姑且称之为非学术启蒙吧。我承认,在现有的条件下,这并不是一种可以畅所欲言的启蒙,这就让我特别能理解清末民初思想启蒙的艰辛。我所考虑的许多启蒙议题与那个时代的启蒙议题是非常相似的,连运用的策略和迂回手段都差不多。“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一呼百诺,是用不着顾虑这些的。就拿梁启超来说吧,在启蒙的“觉世”与学术的“传世”之间,他选择的是前者。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不仅通过大众媒体来把普通的有教养的公众作为自己的听众,而且,他自己就是一

10、个积极营造媒体的人。正是通过他自己创办的许多报刊,他成为他那个时代公共言论界最积极和有创见的启蒙者。梁启超以言论起家,一生中所创办并亲自主持的报刊有十多种,运用的是一种他自己称为“新文体”的报刊议论写作方式。他找到一种适合大众媒体的文体,他的写作能适合一般受过教育的读者大众,但又不迁就他们。他在前面不远处领他们往前走,这就是启蒙。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懂得启蒙策略、尤其是迂回策略的思想家。启蒙是一种需要在特定环境限制下不断调整方式和途径的写作技艺。例如,他非常善于在正面突击受阻时从外围问题入手,在核心问题周围寻找契机和突破口。他绝不轻易放弃。面对专制政权,为了使启蒙能顺利推进,减少阻力,他不得不争取

11、当时士大夫阶级的同情。他知道从基本人权上去说理,不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更难于打破他们那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因此,他采用了迂回包抄的启蒙策略。正如历史学家张朋园所说:“在一连串的教育问题中,不难窥探任公的用心。儿童教育是启蒙思想,妇女教育是重视人权。若其鼓吹能见诸实现,不数年之后,国人思想必然改变,新思想不断移入,新的局面必然出现。”又例如,梁启超一再强调的“群”就是借用“经世”理想来表述的。其实“群”,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国民”和“公众”,与传统经世思想的内容有重大的偏离。梁启超认识到这一事实,因为正如他在致朋友的信中写道:“经世”对他来说已是一个古老的理想,暗示它不足以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大纲,

12、不足以支撑他所需要的讨论。记者:您曾说,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的抨击腐败、要求社会公正、反对干部裙带提拔甚至批评地沟油、牛奶品质、拖欠农民工工钱、随意拆迁、大吃大喝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人看来,就是普通报纸记者和民众来信的事情,不需要知识分子用专门的学问来说明深刻道理。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没有完善而发达的公民教育,您的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就是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的。但是,您自己是民主公民启蒙和人文启蒙双管齐下,这是针对不同的群体,还是因为两者都让您感到必须有所作为?徐贲:对地沟油、牛奶品质、拖欠农民工工钱、随意拆迁、大吃大喝这样现象进行批评,可以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不同的人用不

13、同的方式去做。有人直接批评和谴责坏事,这是一种批评;有人进一步剖析这些坏事,揭示它们的深层危害,这又是另一种批评。一般人,包括普通报纸记者和民众,都能做第一种批评,它涉及一个社会普遍的正义感和良心意识。一个社会里的公民教育越好,普遍正义感就越强;公民们越是善于自我治理,也就越是能及时对坏事进行批评。但是,有的问题是需要从深层性质去揭示的,这就会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一些,帮助一般民众对类似的问题有所联想、有所重视。例如,有人批评中国厕所里经常没有手纸,因为自私自利的人把手纸拿走了。像这种缺乏公德的现象,人人都可以批评,不一定非要公共知识分子不可,当然,知识分子也不是不可以批评。

14、但是,如果人们把厕所经常会没纸看成是一个公共道德不良和人际间缺失合作的问题,那么,知识分子则应该把这种性质的问题说得更透彻一些,也有能力这么做。人类生活不能没有社会规范而存在,所谓社会规范,如社会学家席尔斯所说,是一些由非正式的社会约束力所维持的行为规范标准。许多社会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社会规范描述,如祭祀、性交忌讳、分享食物、互利或互助的义务、对共同家园的守卫责任、对共同资源的爱惜使用、遵守公共规则等等。在经济学领域里,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用“规范”这个概念来讨论合作互利、共赢而非零和的游戏、不允许搭便车等等。规范与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是非和对错的观念,也是人们判断好社会和

15、好社会原则是否被谁破坏的标准。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不在于批评某些不合理现象,而在于指出同类现象和行为后面的社会规范深层问题。记者:如果人文启蒙可谓阳春白雪,民主公民启蒙则可谓“普度众生”,显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在当下的中国,似乎更高层次的人文启蒙,比民主公民启蒙更具有可操作性。您如何看待这种与美国不同的现状?徐贲:在美国,人文启蒙,如果可以把它理解人文教育的话,是一种普通的公民启蒙,不是精英教育。大学里的公民教育不是传授一些关于公民权利、义务、责任、品格的知识性内容,而是要通过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提升学生作为合格公民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些都是普通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与精英和众生的区别没有

16、什么关系。在中国,人文教育之所以显得高层次,是因为只有在大学里,而且是比较好的大学里才有类似这样的教育,而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就已经被视为社会精英。人文教育是一种“课程”,所以显得有操作性,而模糊不清的公民教育则不同。美国中学里的公民教育大多是在“美国历史与社会学习”(American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的课程里进行的。美国历史是共和体制、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的历史。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学习宪法的演变过程、最高法院的重要判例、总统的正面和反面作为、重大政治问题辩论、历史文献、公民运动等等。这些都是很具体生动的公民教育材料,目的是培养适合于自由民主政体中的个体公民。这些和中国学校开设的国民教育课程,如政治、党史、思想教育课的性质和目的都是不同的。凡是开设为“课程”的都具有操作性,反过来说就是,为了有操作性,所以要开设为课程。所谓课程(Curricul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