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有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管理 1国有企业的问题2市场化管理3加入WTO与国有企业管理4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 1国有企业的问题 国有企业 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赢利性企业和非赢利性企业 公共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 体制问题 体制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制约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不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 而是体制问题 尽管经过了二十多年以市场经济为方向的改革 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由政府 企业 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体制 在日益对外开放的竞争环境下 使本土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改造和改组 更需要管理和体
2、制层面的改革 2市场化管理 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要实施市场化管理如何进行市场化管理 为什么要实施市场化管理 回顾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进一步体制改革的观点争论 充分市场化转型 的提出 充分市场化管理 的特征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照搬的情况下 国家先后尝试和出台了多种重大政策 主要有 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试行经济责任制 试行利改税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进行股份制及税利分流试点 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 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等 可以说 这是一个 摸着石头过河 不断探索的过程 进一步体制
3、改革的观点争论 在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 已经越来越集中成为两种观点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强调产权的重要性 认为不仅产权清晰是重要的 而且产权配置给不同主体的效率是不同的 配置给私人效率会高一些 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是不清晰 而是将某些企业的产权配置给国家是不合理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较好出路是私有化 所谓国有企业改革就是私有化改革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市场机制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认为企业产权所有制并不重要 充分市场化转型 观点的提出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 市场机制的完善是最重要和基础的 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并不矛盾 产权体制改革也很必要 但是不能将产权改革简单地理解为私有化 国有企业经过市
4、场化充分转型之后同样可以具有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推进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为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国有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实现 充分市场化转型 这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市场经济目标在企业体制改革层面的必然要求 充分市场化管理 的特征 充分市场化转型 的目的是实现 充分市场化管理 充分市场化管理 的特征是 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 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推进真正的 充分的市场化管理 使市场经济真正按照市场这个中心的要求去运转 而不是政府的指挥棒 这是整个中国国有企业的共同问题 如何实现市场化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原则是市场机制
5、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这一核心原则指引下 对国有企业实施市场化管理必须实现两个基本目标 第一条是与竞争相联系的优胜劣汰 第二条是由市场配置资源 与这两条基本目标相对应的是解决各自的四个问题 解决了这八个问题 就为中国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关键的障碍 两个基本原则和八个问题 优者能胜 劣者能汰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塑造企业市场主体卸掉企业历史包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取代政府配置资源完善要素市场发展中介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法制建设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化管理必须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方面指一般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的内容 包括针对打击假冒伪劣 监管广告促销违规行为以及开放中的反倾销等市场环境
6、 另一方面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条条保护等政府体制的支持 还包括对与企业所有制相关的不平等待遇的清理 国家必须加快清理实际存在的 与所有制相关的 税收等方面的各种非国民待遇 超国民待遇问题 塑造企业市场主体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集团 股份制改造等工作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在塑造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 尤其是企业与政府的 父子情结 难以割舍 在企业产权体制改革方面 应该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国有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引入非国有股东和分立式产权重组等措施 有助于塑造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企业主体 还应解决企业法人治理中的权力制衡问题 探索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
7、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 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经营者队伍也是实现充分市场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为此 必须相应地完善经营者的选拔与激励制度 卸掉企业历史包袱 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基本是由于政策性负担造成的 在实施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 国家应该还它们一个轻装上阵的机会 如果说对冗员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 对办社会问题通过向当地政府移交解决 那么剩下最突出就是企业过度负债问题 导致过度负债问题形成的 既有宏观体制方面的原因 也有企业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方面的原因 必须将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与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体制改革相结合 坚持突出重点 稳步操作和成本分担的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 通过结构调整 债
8、权转股权 发展资本市场 降低企业利息负担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等多种途径 逐步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尤其是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进行包括人员分流在内的改革 或企业因竞争力弱而被淘汰破产时 一个能保证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至关重要的 迄今为止 在企业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富余人员 分而不流 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之外 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 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 十五 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 只有建立了一个统一 规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护航国有企业机制的转变 体制的改革 维护社会的稳定 完善要素市场 企业
9、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的外部市场支持 不仅包括产品市场 更包括要素市场 与此相关的一方面是 分而不流 剥而不离 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有难以筹集需要的人 财 物资源的问题 目前在资本 技术 劳动力等主要要素市场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缺 普通劳动力市场遇到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制约 而资本市场存在各种歧视和非市场问题 技术和高层次的经理人市场还刚刚发育 市场的完善是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发展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是决定社会发展和市场化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展中介组织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第一 会计 法律等领域的中介组织有助于提高市场信息的质量 市场信息的质量问题是困扰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大问
10、题 不仅一般的市场买卖方 甚至会计师等专业中介组织的诚信都受到质疑 这迫切要求中国在发展中介组织的同时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 第二 投资银行 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能提供交易需要的专业技能 技术 产权等的交易所及相关代理中介组织有助于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 从而促进交易 第三 专业性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的协调 能显著提高行业协作的效率 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国家 区域 竞争力 转变政府职能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必须在制度上使政府远离干预企业经营的前台 必须变革政府管理职能 政企关系问题的根子又是利益关系问题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政府部门热衷于干预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部门和企业 如汽车 烟草等 而经济
11、效益较差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则很少有政府愿意碰 从目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看 尽管撤销了原来从事行业管理的一些部委 但实际的结果是政府拥有的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未减弱 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的脖子 变革政府管理职能关键在于分离政府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和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者身份 将国有企业产权所有者身份及相应的职能彻底从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身上分离出去 强化法制建设 法治是今天市场经济有别于早期市场经济的根本 如果不强化法制建设 将导致混乱和腐败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相当数量的法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符 在企业体制改革方面 也不乏无法可依 或者是所依的法规相互矛盾 抵触的现象 与政府管理相关
12、的审批经济也已经被证明降低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充分市场化管理 改革不仅迫切要求中国加快市场的立法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加强执法监督 3加入WTO与国有企业管理 WTO规则WTO规则的挑战加入WTO有助于实现国企市场化管理加入WTO将推动实现国企市场化管理 WTO规则 中国加入WTO议定书 和 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 具体规定了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权利义务 这两个文件虽然是针对 非市场经济 的中国而特别制定的 但文件的精神却是和WTO一般原则相一致 因此中国也同时接受WTO的所有规则 WTO规则的核心是公平 非歧视原则 即国民待遇 与之相关的是政府工作和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原则 WTO规则的挑战
13、WTO的这些规则将对中国现行的政企关系和企业体制产生冲击 WTO反对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要求不断地规范政企关系 世界上的政企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交警与司机 手足 关系以及 父子 关系 当前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接近于第三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尤其是在WTO的体系之内 后两种类型的政企关系出现了向第一种类型靠拢和同化的明显趋势 WTO反对政府对企业的特殊照顾 即各种 政府补贴 对补贴行为应予以限制 这要求中国习惯于行政干预经济的政府和习惯于要政策的企业改变思维模式 WTO规则还要求政府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限制了政府对企业 暗补 的途径 加入WTO有助于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 WTO要求成员国
14、推行市场经济制度 强调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实行政企分开和减少行政性审批 让政府行政和法制透明化 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国内外 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因此 企业的充分市场化转型改革与加入WTO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加入WTO后 中国正在加快清理不符合WTO要求的国内法规 一个符合WTO要求的市场经济环境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实现国有企业充分市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加入WTO将推动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 WTO要求取消针对国内企业的特殊照顾 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靠保护 扶持和照顾而生存的企业是没有持久竞争力的 从中长期看 加入WTO不但不会因为减少补贴等而使国内企业经营受困 而且还会促进企业的内部
15、改革和效率提升 同时 加入WTO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国际要素资源等也将推动和参与中国企业的改革 加入WTO后清理目前外资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还享受着的 超国民待遇 如税收等方面 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也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条件 中国应抓住和利用加入WTO这个历史性契机 努力推进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管理的进程 4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 保证国家经济控制力是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的约束条件和前提 提倡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管理 是否与增强国家控制力有矛盾呢 对有关国家经济控制力传统观点的突破市场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控制力 对有关国家经济控制力传统观点的突破 国家经济控制力的传统观点国有经济
16、控制力国家经济控制力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资源是多元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国家经济控制力是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发展 国家经济控制力的传统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 最 有效 的办法是用国有资本对企业实行直接控制 也就是在关键领域必须是国有企业 事实上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理论也一直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 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执政之本 所以 改革应当增强 至少不能削弱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二十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都没有突破这个理论限制 从全民所有制 国有股控股的股份制改造 到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都是如此 与之相对应 关系国计民生 国家安全的领域 关乎行业发展的关键项目都应该由国有企业承担 国有经济控制力 国有经济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 国有资产或国有企业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 它强调的是国有资本或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经营和控制 主要做法是通过层层控股让一定规模的国有资产控制比自身多出数倍的资产 从而增大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经济的可控制比例 进而实现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能力的目标 此外 在先行的国有企业体制下 国有经济控制力还很大程度上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