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16922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渠首美人泉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编制依据1、泾惠渠渠首美人泉水源工程规划设计以及国家现行的适用本工程的技术规范及强制性标准;2、根据本工程施工特性及布置条件、对外交通、场地、原材料供应等条件;3、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原则;4、水利部、电力部颁布的安全生产管理文件;5、依据现场调查资料和本单位施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编制。二、工程概况1、位置、地形以及地貌美人泉水源工程位于泾惠渠渠首张家山电站100m附近处,属于泾惠渠渠首筛珠洞泉域中较大的一个水泉。该泉域主要为中低山及黄土丘陵地貌,泾河从北向东南穿过泉域,谷底高程为430-60

2、0m。2、气象、水文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内四季分明,具有温度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小而集中,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温度较大等特点。泉域内河流主要为泾河,发源于宁夏省泾源县老龙潭,全流域面积为45421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3亿m3。年平均流量为46.02 m3/s,实测最大流量9200 m3/s。3、地质条件泉域位于鄂尔多斯台坳的西南缘,南跨渭河断陷,构造形态较为复杂。地形分布受构造的控制作用明显,张家山山前断裂经北地屋自南而北有北到新分布,依次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类碎屑岩、二叠系碎屑岩以及第三系、第四系。泉域主要为中低山地貌,泾河以东钻天岭一带基岩裸露。泾河以西五峰山以

3、南地区为黄土覆盖,岩溶地下水主要有两种补充形式:1、河水渗漏补给;2、降水入渗补给。4、地下水水质评价综合评价表明泉域内岩溶水水质稳定,多年、年际变化不大,依据GB/T14848-93标准,评价为类地下水质,适合于各种用途,水质优良。5、工程内容 渠首美人泉水源工程计划采用砼壳体将美人泉封闭保护,配备600QSG750-21潜水深水泵三台将水抽至泾惠渠总干石渠内用于灌溉。取水壳体采用拱形钢筋砼结构,壳体与基岩用锚筋连接,壳体内布置4根断面尺寸为500mm500mm的支撑柱,壳体及支撑柱采用C20现浇砼。三、施工部署1、施工组织机构 我局将选派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干部和专业施工队伍,组织强有力

4、的组织机构,以精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投入该工程的施工,采取有效的措施,按期优质完成本工程施工任务。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根据工程施工技术和工期要求,结合我局多年的施工经验以及现场实际,我局将组建泾惠渠渠首美人泉水源工程项目经理部。2、施工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根据本工程施工任务实际情况,我部计划组织三个施工队伍:1.基础工队,主要承担施工导流、基础开挖、砼浇筑及部分砌石等施工任务;2.钢筋工队,主要承担钢筋制作以及安装任务;3.砼模板工队,主要承担钢管架及模板支设任务。3、工期安排根据泾河水情及渠首运行情况,拟在业主规定的合理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工程总工期为90天,计划开工日期为11月15日,主体完工

5、日期为2008年元月15日,2008年2月底完成全部工作内容3.1施工准备阶段2007年11月15日-11月20日,主要完成的工程:场内临时道路修筑和架设;修建施工临时住房;施工现场水电线路、通讯设施建设;施工放样和控制桩号布设;人员、机械设备进场;内业资料准备,实施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3.2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全段面围堰施工25天,2007年11月20日12月15日;美人泉清表、集水坑、集水槽施工5天,2007年12月16日12月21日;砼支撑柱施工3天,2007年12月22日-12月25日;取水壳体施工20天,2007年12月25日-2008年元月15日;小石子砼砌石5天,2008年2月202

6、月25日。3.3工程验收及扫尾阶段,2月25日-2月底。4、施工总体平面布置4.1施工交通该工程交通道路较为方便,关中环线连接渠首防汛硬化道路,渠首砼道路直达工程现场。4.2施工供电工程施工用电在电站低压配电房直接引入,并配备30kw、75kw柴油发电机各一台,保证生产生活用电。4.3施工用水施工期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可在距离工程30m处的筛珠洞引取。4.4砂石料生产系统砂石料就近购置,并在使用前取样试验,经检验合格方可应用。4.5砼、砂浆生产系统砼生产系统布置在水磨桥下游防汛道路上,砼拌制好后,直接采用溜槽配合串筒的运送方式送至现场。砼拌和站配备350L拌合机两台,使用一台,备用一台。4.

7、6临时房屋和公用设施拟在水磨桥下游,总干石渠右侧原空地上搭设临时建筑,项目部设置在此。在施工现场搭设临时棚作为工地现场办公所。四、主要项目施工方案及方法工程施工导流采用草袋黄土全段围堰与基坑抽水结合,施工以人工为主,机械配合为辅的施工方案。基础开挖采用手持风钻钻眼放小炮与风镐敲出结合的方式。取水壳体模板采用下部搭设钢管满堂架,上部铺设竹胶板的方案,砼浇筑采用50砼输送泵进行传输的方案。1、施工导流对本工程而言,施工导流是工程施工的关键所在。导流采用黄土草袋全段面围堰导流,将河水与泉水隔离。基坑内泉水采用水泵抽取,以保证将水下工程变为水上施工。围堰采用两侧堆积1.2m宽的黄土草袋中间填塞黄土的梯

8、形断面形式,围堰顶宽3米,内外边坡为1:3,堰顶高程为437.2m,比坝后护坦高程436.5m超高70cm,以防止1#闸泄水、大坝泄水时引起的雍水。围堰施工工序:修筑临时下河路-围堰处搭设双排钢管架并铺设木板(形成道路)-沿围堰两侧边沿间隔3m布置钢管立杆-钢管立杆缠绕10#铁丝-从临时路运送土袋子并按设计向水中堆积形成围堰两侧防护体-两排防护体中间填塞黄土,并人工夯击至密实-观测并部分加固基坑内排水采用潜水泵抽排,基坑抽水分两期进行,一期抽水保证将围堰内的所有水抽排完,在基坑中央放炮开挖集水坑,集水坑底部高程为429.0m,集水坑大小应满足能放置3台600QSG750-21潜水深水泵。集水坑

9、开挖过程中,采用风镐敲出的方式在基坑内根据来水方向、大小布置纵横排水小沟,将所有来水通过排水小沟汇集流入集水坑。二期抽水时将水泵放置在抽水坑内,保证施工面上保持没有水,以方便施工。放炮过程中,给抽水机组上部焊制一个钢筋笼子作为护体,护体四周用竹架板围护。2、基础清理基础清理分为基岩清表和基岩开挖两部分。基岩清表采用手持风镐敲出的方式进行,基岩开挖采取手持风钻钻眼放小炮与风镐敲出结合的方式,先放小炮进行松动,然后用风镐进行敲除。石渣人工清除装车外运。根据基础开挖量,我部计划配备5台3m3柴油空压机,4台27型手持风钻,10台风镐。3、支撑柱施工3.1支撑柱基础支撑柱基础必须深入基础新鲜岩石,采取

10、手持风钻钻眼放小炮与风镐敲除结合的方式,施工中严格遵循放小炮进行松动,用风镐敲除的原则,开挖至设计高程,并保证设计尺寸。3.2钢筋制作、安装钢筋制作、安装严格按照钢筋工程施工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钢筋进场前进行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并经现场监理同意方可使用。3.3模板工作模板采用竹胶板与木棱子结合的木模板,加固采用钢管架四周加固。3.4砼浇筑砼运输用架子车运输,到现场后用爬山虎运输至仓面,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振捣,振捣采用50棒头。3.5砼养生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采取冬季砼保温措施,采用电加温、棉被覆盖等措施进行砼的养生。以保证砼强度增长期间不受影响。4、取水壳体4.1基础处理取水壳体基础处理主要

11、指壳体四周与基岩接茬处基岩凿除,形成槽子,并在槽子里面布设201.5m深入基岩2m的锚杆。四周与基岩接茬处基岩凿除采用小炮松动风镐敲除的作业方式达到设计尺寸要求,锚杆用手持风钻钻孔、锚固剂锚杆。4.2钢管架、模板钢管架支设前首先进行准备工作,确定钢管立杆位置,将立杆位置处岩石造成平面,保证立杆受力时基础稳定,防止出现斜滑。钢管架立杆间距5050cm,纵横连杆间距高度70cm,纵向间距1.5m加一道斜十字拉撑。以保证钢管架整体稳定性。钢管架上面铺设用1012cm木棱子加肋的竹胶板,按照设计尺寸进行铺设,四周用钢管进行加固。4.3钢筋制作及安装钢筋制作、安装严格按照钢筋工程施工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进行

12、施工。钢筋进场前进行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并经现场监理同意方可使用。钢筋安装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预留保护层。4.4砼浇筑砼采用砼输送泵传输至仓内,振捣棒与平板振捣器配合振捣,振捣完后,人工进行三次收面。4.5砼养生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采取冬季砼保温措施,采用电加温、棉被覆盖等措施进行砼的养生。以保证砼强度增长期间不受影响。待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拆模。5、检修进人孔浇筑取水壳体砼之前,在设计进人孔位置预先安置一根2m长直径为70cm的钢管,钢管出口配备拍门(防止泉水外溢时使用),浇筑砼时埋置在壳体中。6、小石子砼砌石待取水壳体砼强度满足要求后,在壳体上部采用小石子砼砌河道卵石进行壳体顶部保护。严格按照小石子砼砌石规范要求,以人工为主逐层砌筑,砌筑时卵石之间砼填塞密实,杜绝漏塞、填塞不实、石头直接相连等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