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作业.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1380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学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保险学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保险学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险学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学作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结合以上信息分析: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国保险业的开端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初,起源于鸦片战争时进入的外商保险。1949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发展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时期我国保险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一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做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同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二国务院相继批准、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章程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保险机构,完善

2、了保险公司的组织和法律体系;三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相继成立,打破了中国人民保险独家经营的传统格局,进一步优化了保险市场;四全民生活水平和保险意识普遍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保险费用大幅增加;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五改革开放出现了崭新局面,保险业也开始对外开放,外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公司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极具价值的技术和经验,有效促进了我国民族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保险业仍能快速发展的几大因素:一

3、我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保险业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越发展,保险业就越发展。二政策性因素。在中国,作用强于其他国家。而从基本面来说,政策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央的很多文件中都反映出,国家发展商业保险的立场是坚定的,这条路将持续走下去。三所有制因素。商业保险的发展与所有制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国居私人财产的增加、特别是像住房、汽车等私人财产的增加,对财产保障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个人的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就有了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就需要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在我国,保险资产比例非常小,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个差距表明对保险的需

4、求还是很大的。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伴随着这样一个进程,到城里来的农民,脱离了土地保障,必然寻求货币保障,意外险、健康保险、寿险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需求。国外的经验表明,其寿险大发展时期均发生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五中国建立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变。在发生大灾之后,主要是依靠财手段还是保险手段来帮助恢复经济,实际上可以看出一个经济的特质:前者还是一个主导型经济,或者说计划经济,后者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既定的,因此,发展和完善内生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元素之一保险制度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义。由此可见,不管从那个角度说,保险业赖以增长的支撑因素依然存在,未来保险还是

5、机遇很大、机会很多的市场。2.结合汶川地震、伊春空难、渤海湾漏油事件、中石化爆炸事件中保险的赔付情况,分析目前中国保险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你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案。中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偿付能力不足是中国保险业的核心问题。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局面下,中国保险业也正面临着偿付能力不足的危机。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最低标准,是保险业经营的核心指标,也是各国对保险业监管的重点。中国保险监管也将偿付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保险监管的方式必须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中国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八条也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九

6、条、五十条和五十一条还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其标准的计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事实上,中国保险业在经历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日益暴露,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偿付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不足差额达32.69%。根据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额大于20%,小于40%者,监管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限期整顿、停止部分业务、停业、其他方式”,“不足差额大于40%时,公司应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目前,虽然尚无一家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而遭停业整顿,

7、但整个保险业的资本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业务激增、利润率低、资本注入不足是造成偿付危机的主要原因。2、中国保险业利润率低,短期内不可能靠自身利润累积来满足资本需求、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中国保险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只有1.19%,远没有达到2.1%的国际行业平均标准。保险产品单一、投资收益率低是影响保险公司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中国市场的寿险产品多为固定利率的传统型产品,缺乏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寿险产品大都是固定利率,在业务高速增长时期销售了大量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在国家连续七次调低利率的情况下,寿险出现了巨额利差损失。原有已售出的固定利率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曾一度高达9%复利,但自1

8、996年以来7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由9.18%下调到2.25%,低于目前保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而过去已经售出的高预定利率保单将仍需按照原有的高利率给付,导致利差倒挂严重,偿付能力恶化。西方国家的寿险产品已经由保障型和储蓄型产品向投资型产品发展,投资型产品在寿险业务中的比重逐渐提高,美国达到48%,英国50%,新加坡33%。中国寿险产品转型将是解决利差倒挂问题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投资连接产品和万能寿险等变额分红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问世。由于中国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限制非常严格,目前,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只有5%,不良资产比率估计

9、在4%以上。根据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三条,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方式。1998年10月,国家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但只可从事债券现券交易;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1999年8月12日,国家将保险投资范围放宽到可以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债券回购业务。1999年10月底,国家允许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但这些投资范围仍然远不能满足保险经营对保险投资的需求,这样严格的限制使保险资金缺乏出路,难以与负债规模、期限和性质相匹配,加大了保险经营的风险。保险公司本

10、身也要加强投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SAA(战略性资产分配)和TAA(战术性资产分配)管理系统,探索通过内涵或外包形式实现保险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和增值。3、资本注入不足是导致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庞大需求和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已经造成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明显过小。目前,中国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9%,其本身缺乏可投入的资本,难以满足中国保险业的资本需求。从美国保险行业平均水平来看,保险公司的净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在15%以上,中国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只有9.99%,资本充足水平与国际行业标准有较大差

11、距。从各公司的情况来看,1996年以后成立的新公司由于业务规模小,资本比较充足,但象中国人寿和平安这样成立时间早、寿险业务规模大的保险公司,资本不足问题已经凸现,并将随着业务的增长而越来越严重。有人预测,中国保险市场未来五年发展速度将会平均在20%左右,与此业务规模相应的资本金需求将达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再加上利差损失导致的500亿资本需求,总资本需求将达1000亿。目前保险业的资本总和只有250亿元人民币,可以测算出中国保险业未来5年的资本缺口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左右。短期来看,靠提高保险公司利润来补充资本金是不现实的,上市筹资是保险公司迅速充实资本,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的最佳选择。4、

12、投保率低下是制约事故赔付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保险业的保险密度,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85,保险深度,即人均保费为533元。我国的上述两个指标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8和13,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约150和14。从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发展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还不相适应,在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总体上说,当前我国保险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变。对策:中国保险业应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潮流,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组织模式、投资管理、筹集资金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水准接轨。1、金融服务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2、保险企业采取多元化投资组合,实现专业化投资管理3、进入资本市场筹集保险资金4、加强宣传,并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保险公司业务员及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