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3697143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滕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课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运用小题夯基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摄(夹、处)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B.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C. 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 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A项,“比及三年”中的“比”应该解释成等到;句意:到了三年以后。故选A。【点睛】复习文言实词应注意:1文言实

2、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理解语法知识。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2.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B. 不吾知也C. 则何以

3、哉D. 毋吾以也【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A项,在沂河洗浴,在舞雩坛吹风,状语后置句;B项,语序为“不知吾也”,宾语前置句;C项,“何以”应该是“以何”,那么靠什么呢,用什么呢,宾语前置句;D项,

4、“以”,表示因为,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宾语前置句。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A. 曾皙后B.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能力。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就是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常见的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例句“风乎舞雩”中“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A项,“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句意:曾皙最后

5、出来。B项,“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句意: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C项,“可使有勇”中“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句意: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D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这里指做小相;句意: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故选A。【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6、 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B. 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C. 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D. 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B项,“

7、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错误,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故选B。【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

8、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 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 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挟太山以超北海”的“超”解释为“超过”错误,这句话是说“夹着泰山跨越北海”,“超”应解释为“跨过”。故选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

9、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

10、.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两个“固”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第一句句意:少本来就打不过多,弱者本来就打不过强者;第二句句意: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您不忍心啊。B项,第一个“以”,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句意: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因此用羊去换它。第二个“以”,连词,同“而”;句意:(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越过北海。C项,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句意: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的事情感到奇怪。第二

11、个“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句意: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D项,第一个“而”,连词,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第二个“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可不译;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故选A。【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1关注词性差异。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12、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4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识有诸 诸: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舍不得B. 诚有百姓者 诚:的确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C.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重视 殆有甚焉 殆:恐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13、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A项,“不识有诸”中的“诸”,应译为“兼词,相当于之乎”;句意: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吗?故选A。【点睛】实词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8.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1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何以异C. 树之以桑D. 臣未之闻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A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未有之也”;句意:这样做了却不称王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B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以何异”;句意:有什么区别呢?C项,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桑树之”;句意:把桑树栽在这个地方。D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过这件事。故选C。【点睛】宾语前置的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15、(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应为“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9.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牛何之 反而求之 舆薪之不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然后驱而之善 莫之能御也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之”,动词,到,往;句意:牛要到哪里去呢?“之”,代词,第三人称,它;句意:回头再去想它。“之”,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即“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