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3688601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

2、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

3、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

4、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祠堂以“地缘”关系为坚实基础,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民众,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B. 在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是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5、。C. 封建社会统治者主要靠宗法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D. 祠堂祭祀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祠堂祭祀活动可以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C. 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D.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释祭祀活动内容,指出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古代乡村每个地方都存在祠堂。B. 宗族和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是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形成的。C. 为了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D. 祠堂祭祀会宣讲一些伦理道德,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

7、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8、。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

9、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

10、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

11、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下列对材

12、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哪

13、一项不是我国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治的原因?( )A. 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B. 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C. 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D. 我国能够快速有效应对新冠肺炎是因为有其它各国的大力援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范增数 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 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4、,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 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

15、,加彘肩上,拔剑切 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 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目:目光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指:直立,竖起C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惩治D沛公起如厕如: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以剑舞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樊哙侧其盾以撞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拔剑切而啖之夜缒而出,见秦伯D未有封侯之赏而燕见陵之耻除矣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B杀人如不能举C窃为大王不取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