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3688391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1 背景 1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在两年时间里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 1978年 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 时间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 内容 1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 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 左 倾错误方针 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

2、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集中管理 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 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原则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实施 1978年 安徽 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改革管理体制 1983年 中央决定 撤销人民公社 建立乡 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 建立村民委员会 意义 经营方式的改变 使农民有

3、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 商业化 社会化发展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改革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展开 1984年以后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内容 在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效益显著提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4、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在国际上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 过程 理论提出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论发展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 1997年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

5、场体系基本建立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在国际上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 过程 理论提出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论发展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 1997年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6、济共同发展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 经济特区的创办 1 目的 吸收和利用外资 先进技术 管理经验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创办 1980年 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198

7、8年 中国设立海南省 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 特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 意义 经济特区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 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 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为了加快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的步伐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 上海 福州 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设立 1985年以后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

8、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 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带动内地开发 都有深远影响 3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立 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 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的 引进外资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特点 开放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 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意义 它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 目的 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

9、中心之一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 优势 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 人才和产业优势 3 成果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 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考点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角度1 辩证看待不同的经济体制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是一个

10、历史性的变革 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 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改变 一穷二白 的面貌 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 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摘自陈先 九十纪行 材料二到21世纪初 在我国已有95 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 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 问题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 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 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经济体制 会有何缺陷 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 变化 从国家全面干预 计划经济到利用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 计划 相结合 缺陷

11、 只看到其成就 看不到其存在的问题 启示 政府干预经济一定要 适度 因为适度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过度则相反 角度2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材料一下表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 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 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 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 政府给政策 给条件 给机会 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 幸福生活 其实是奢华生活 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 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 人们只模仿成功者 无数人立即模仿 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 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 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

12、的一个缩影 商周 改革开放30年 得到的 失去的 梦想的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 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 主要特点 逐步推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先农村后城市 先经济后政治 2 原因 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 政策支持 先行者的成功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 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1 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改革的内容是调整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13、改革的必要性 1 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高度集中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存在着严重弊端 使企业失去活力 也挫伤了工人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 只有改革经济体制 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3 改革的措施 1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了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 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 改革的效果调

14、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典例 2015 石家庄质检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分田到户 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 实行畜耕和人耕 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 人少地多 干部分配不公 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 确实令人感到可笑 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 也要把地种好 为了能畜耕 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 然后或一家买牲口 或两三家合买牲口 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 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 后来大牲口涨价到

15、1500元以上 小毛驴更时兴 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评材料中关于 分田到户 包产到户 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观点评述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本题的观点应为两个 一是 包产到户 的积极作用 二是 包产到户 的消极作用 论述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结合史实加以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观点一 包产到户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依据 包产到户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 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言之有

16、理即可 观点二 包产到户 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 依据 包产到户 使农业经营较为分散 不利于现代机械化生产 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导致农民生产力量较为薄弱 不利于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 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三 兼顾以上两种观点亦可 1 2016 北京海淀一模 1984年10月20日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 改革计划体制 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因此 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 发展商品经济 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统一的 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 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B 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 对外开放 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 建立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观念 目的是为了改革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搞活社会主义经济 故A项正确 B C 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而且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不符 均可排除 2 2015 山东潍坊二模 下表摘自国家统计局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