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682664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312 大小:7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12页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12页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12页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12页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章

2、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前 言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

3、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区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

4、面。本书编写者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资料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编者水平有限,全书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谨请专家和读者指正。本书根据教材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和实践对有关章节作必要的探讨。鉴于区域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本书以1/3篇幅,专此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全书共分十三章,各章的执笔人分别是:第一章崔功豪、陈宗兴,第二章刘科伟,第三章陈宗兴、刘科伟,第四章刘科伟、吴耀,第五章刘科伟、李瑛,第六章至第九章魏清泉,第十章王本炎,第十一章沈洁文,第十二章曹荣林、王红扬,第十三章窦贻俭。全书由崔功豪拟纲、统稿、修改、定稿。本书出版得到了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

5、会主任王颖教授、副主任张超教授的支持,北京大学杨吾杨教授在盛夏为区域分析各章认真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女士对本书给以热情帮助和指导。钱欣,李志刚研究生帮助制图。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多论文和著作,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部分。在此一并致谢!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区域规划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作出微薄的贡献。本书可作为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计划、土地部门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编者1998.10内容提要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

6、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阐明了区域规划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阐介了区域发展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

7、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本书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阐述和重点探讨结合,既具教材的特点,可作为高校地理系、规划系、经济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具研究特色,可供经济发展与计划部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部门、土地规划部门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部门的工作参考。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

8、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即使是地理学,对区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少明确的界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区域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特定范围”,“区域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等等。然而,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9、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

10、”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二、区域的划分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地理学和经济学中传统的各种区划,即以一组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地理、经济、社会指标划分出各种不

11、同特征的均质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例如,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如大庆油田),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域的结

12、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后者是与整体性相关联的,没有稳定的结构,也就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第二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研究的意义区域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或者经济社会活动载体,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对象。要进行上述工作,必须要对区域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表自然环境关系,即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心或集中点即是研究反映各种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或称区域

13、系统。因此,区域研究历来就是地理学一个传统的、基本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加,在人类的能动作用下,地球表面已成为日益繁荣、复杂、多样的经济社会实体,人们对区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从最初的记载、描述、解释到预测;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建模;从单要素分析到系统分析;从单项、单部门研究到综合研究,区域研究日益走向成熟并成为建立区域科学的重要基石。二、区域科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区域科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由于区域内涵的丰富性,问题的复杂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使之成为相关学科,如地

14、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规划学等等共同研究的对象,从而提出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导致了区域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关于区域科学,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一书的译者作了简洁和明确的解释。他们认为: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区域科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包括: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

15、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有的学者(王铮等,1994)认为,区域科学的内容包括区位,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与市场体系,空间组织构成的区际系统动力学,空间组织即区域系统动力学,城市、城市体系及城市职能,人口过程及其空间意义,资源利用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与协调,区域信息系统等。此外,据我国地理学的经验和问题还可包括区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及地理工程,随机空间动力学,区域的自然类型性质与行为。总之,可以认为,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区域科学在全世界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指导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区域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针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问题,它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新的历史背景对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区域研究也呈现出新动向。一、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