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637212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69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大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徐大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徐大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徐大椿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徐大椿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大椿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大椿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各家学说 徐大椿对医学理论的阐发 中医各家学说 一 生平与著作 徐大椿 又名大业 字灵胎 晚号洄溪老人 江苏吴县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 生活于清 康熙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六 公元1693 1772 年 其治学特点 主张寻本溯源 由源及流 即首先要熟读 内经 本草 伤寒论 金匮 等古典医著 以打好基础 力求通晓经脉脏腑 辨治大法 制方之义 药性之理 继而博览 千金 外台 以下历代医著 取长补短 以广见闻 对于前人的学说 必须要发挥独立思考精神 并须理论联系实际 多经临证验证 这样才能避免落人窠臼 避免步入偏见而误入歧途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徐氏之医名日彰 名播京都 徐氏勤于著述 著作宏富

2、流传至今的有 医学源流论 伤寒论类方 慎疾刍言 兰台轨范 难经经释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医贯砭 洄溪医案 等 后人将其著作辑成 徐氏医书八种 其书理论联系实际 切合临床实用 颇受后人好评 中医各家学说 二 学术贡献 尊经溯源 针砭时弊 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甫 徐氏在基本理论 治则治法 方药 医德 医家 医史等方面 均有论述 特别在如何评价古代医药成就问题上 他大致继承了儒家崇圣尊经的思想传统 认定神农 岐伯 黄帝是创立医药学的圣人 神农本草 黄帝内经 为不可移易之经典 尤其对张仲景推崇备至 夫仲景先生 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 犹儒宗之孔子他主张医者 言必本于圣经 治必尊乎古法 学有渊源 而师承不绝 否

3、则 难称之为医 中医各家学说 研究伤寒 以方类证 仲景伤寒论编次者 不下数十家 因致聚讼纷纭 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 观伤寒叙所述 乃为庸医误治而设 所以正治之法 一经不过三四条 余皆救误之法 故其文亦变动不居 读伤寒论者 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 则无往不得其义矣 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 或以此条在前 或以此条在后 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 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 互相诟厉 孰知病变万端 传经无定 古人因病以施方 无编方以待病 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 庶几叔和所定为可信 何则 叔和序例云 今搜采仲景旧论 录其症候诊脉声色 对病真方 有神验者 拟防世急 则此书乃叔和所搜集 而世人辄加辨驳 以为原本不如此 抑思苟无

4、叔和 安有此书 且诸人所编 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 夫六经现症 有异有同 后人见阳经一症杂于阴经之中 以为宜改入阳经之内 不知阴经亦有此症也 人各是其私 反致古人圆机活法 泯没不可问矣 凡读书能得书中之精义要诀 历历分明 则任其颠倒错乱 而我心自能融会贯通 否则徒以古书纷更互异 愈改愈晦矣 医学源流论 伤寒论论 中医各家学说 元气论 徐氏论元气从景岳命门之说 更侧重于对命门元气说的临床指导作用的阐发 他说 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于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 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气者 视之不见 求之不得 附于气血之内 宰乎气血之先 元气虽自有所在 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5、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也 中医各家学说 他认为 人之元气在 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 这就好比 置薪于火 始燃尚微 渐久则烈 薪力尽而火熄矣 所以 人在四十岁以前 日生日长 以前渐盛 而四十岁以后 则日消日减 元气渐尽而至于死 如果 终身无病者 待元气之自尽而死 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 说明元气盛则身体壮 元气衰则身体衰 元气耗尽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可知元气的盛衰存亡关系到人身生命的盛衰存亡 故徐氏强调保护元气是 医家第一活人大义 中医各家学说 元气的辨证 判断预后 拟定大法 若元气不伤 虽病甚不死 元气或伤 虽病轻亦死 而其中又有辨焉 有先伤元气而病者 此不可治者也 有因病而伤元气者 此不可不

6、预防者也 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 亦有元气虽伤未甚 尚可保全之者 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 不视病之轻重 而视元气之存亡 则百不失一矣 中医各家学说 观神察元气 人之生气 无所不在 如脏腑有生气 颜色有生气 二便有生气 生气即神气 神自形生 何可不辨 心绝则昏昧不知人事 肝绝则喜怒无常 肾绝则阳道萎缩 脾绝则食入不化 肺绝则气促声哑 六腑之绝而失其所司亦然 中医各家学说 保护元气为 医家第一活人大义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治法何如 盖元气虽自有所在 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寒热攻补不得其道 则实其实而虚其虚 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 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 而药不可轻试

7、也 若夫预防之道 惟上工能虑在病前 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 使元气克全 则自能托邪于外 若邪盛为害 则乘元气未动 与之背城而一决 勿使事后生悔 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中医各家学说 保护元气之法 衰者速培 犹恐弗及 然必细审孰者已亏 孰者能益生气 孰者能损生气 孰者宜先攻病气以保生气 孰者宜先固生气以御病气 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 一时虽若粗安 真气不可复续 如两虎相角 其一虽胜 而力已脱尽 虽良工亦不能救也 又有病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 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 邪气与元气相并 大攻则恐伤其正 小攻则病不为动 如油入面 一合则不可复分 而又不至於伤生 此二者皆人之所不知者也 中医各家学说 保护元气 不可

8、轻投补剂 邪未尽而轻用补者 使邪气内人而亡 邪盛而投大剂参附 一时阳气大旺 病气必潜 自然神气略定 越一二日 阳气与邪气相并 反助邪而肆其毒 为祸尤烈 大病之后 邪未全退 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 即用附子 肉桂 熟地 麦冬 人参 五味 萸肉之类 将邪火尽行补涩 始若相安 久之 气逆痰升 胀满昏沉 如中风之状 邪气与阳气相并 诸药无效而死 中医各家学说 论亡阴亡阳 病因 高热内燔 发汗太过 吐泻过度 失血过多等 病机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多汗 夺血则亡阴 阴气上竭 肾中龙雷之火无所依附而外散则亡阳 用药 亡阴必用凉心敛肺之药 亡阳则回阳救逆 用大剂参 附佐咸降之品 童便 牡蛎之类 而龙骨 黄芪 五

9、味子等都可运用 鉴别 亡阴 汗出粘腻 畏热 手足温 肌肤热 汗热味咸 口渴喜凉饮 气粗 脉洪实 亡阳 汗出稀冷而味淡微粘 身恶寒 手足冷 肌肤凉 口不渴喜热饮 气微 脉浮数而空 中医各家学说 病症异同论 凡一病必有数症 有病同症异者 有症同病异者 有症与病相因者 有症与病不相因者 盖合之则曰病 分之则曰症 凡病之总者谓之病 而一病必有数症 如太阳伤风是病也 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症也 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 此乃太阳病之证也 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痞闷 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 如疟病也 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 是症也 合之而成为疟 此乃疟之本症也 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 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 若疟而

10、又下痢数十行 则又不得谓之兼症 谓之兼病 盖疟为一病 痢又为一病 而二病又各有本症 各有兼症 不可胜举 以此类推 中医各家学说 天下有同此一病 而治此则效 治彼则不效 且不惟无效 而反有大害者 何也 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 而受感之人各殊 或气体有强弱 质性有阴阳 生长有南北 性情有刚柔 筋骨有坚脆 肢体有劳逸 年力有老少 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 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 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 受病有深浅之各异 一概施治 则病情虽中 而於人之气体迥乎相反 则利害亦相反矣 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 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 中医各家学说 凡病之因不同 而治各别者尽然 则一病而治法多

11、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 必有兼症焉 如身热而腹痛 则腹痛又为一症 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 有与身热相合者 有与身热各别者 如感寒而身热 其腹亦因寒而痛 此相合者也 如身热为寒 其腹痛又为伤食 则各别者也 又必审其食为何食 则以何药消之 其立方之法 必切中二者之病源 而后定方 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 若不问其本病之何因 及兼病之何因 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 其偶中者 则投之或愈 再以治他人 则不但不愈 而反增病 必自疑曰 何以治彼效 而治此不效 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 则幸中者甚少 而误治者甚多 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 历证愈多而愈惑矣 中医各家学说 6 论遣药制方 方之与药 似合而实离也 得天地之气 成一物之

12、性 各有功能 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 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 与人殊体 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 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 或用以专攻 或用以兼治 或相辅者 或相反者 或相用者 或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 能使药各全其性 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此制方之妙也 中医各家学说 若夫按病用药 药虽切中 而立方无法 谓之有药无方 或守一方以治病 方虽良善 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 谓之有方无药 用药之法 并不能专取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 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 或取其色 或取其形 或取其所生之方 或取其嗜好之偏 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凉若不相关 而投之反有神效 中医各家学说 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 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

13、毒 其性亦一定不移 入於人身 其功能亦无所不到 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 即如参耆之类 无所不补 砒鸩之类 无所不毒 并不专於一处也 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 如紫金锭 至宝丹之类 所治之病甚多 皆有奇效 盖通气者无气不通 解毒者无毒不解 消痰者无痰不消 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 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病则可 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 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 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 故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泛 必无捷效 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 反能致害 中医各家学说 三 学术评议 徐氏崇尚经典 主张研究医学应当从源到流 才能学有准则 明辨是非 博采众长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反对脱离临床的空谈 为纠正时医滥用温补之弊 强调在临床诊疗中应审证求因 审因施治 提倡主方主药 重视脏腑经络辨治 发展了命门元气学说 注重固护元气 总结出亡阴亡阳机理 辨别和治疗方法 以方类证研究 伤寒论 重视辨证论治在伤寒中的重要性 中医各家学说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徐大椿元气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2 徐大椿所论亡阴亡阳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3 徐大椿是如何辨病和辨证的 4 徐大椿所论遣药制方的原则有哪些 中医各家学说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