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587748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课件PPT(1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篇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解表剂煎煮的注意事项 一 概念 组成 以解表药为主 作用 发汗解肌 疏达腠理 发散外邪 发汗 解肌 透疹 治证 表证 外受六淫邪气 邪留肌表之证 二 立法依据 因其轻而扬之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汗法 三 适应证 1 表证 2 邪在肌表的疾患 麻疹初起证 痈疮初起证 水肿初起证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 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 以及麻疹 疮疡 水肿 疟疾 痢疾等病初起之时 见恶寒 发热 头痛 身疼 苔白或黄 脉浮等表证者 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四 分类 1 辛温解表剂 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代表方麻黄汤 2 辛凉解表剂 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代表方桑菊饮 3 扶正解表剂 用治体虚感受外邪

2、出现表证者 代表方败毒散 五 使用注意 1 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 作用减弱 2 温服 加衣盖被 取微汗为佳 第一节辛温解表 适应证 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 有汗或无汗 脉浮 舌淡苔薄白 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 1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疼痛2 肺卫受邪 肺失宣降 咳嗽或喘3 表寒郁闭 入里化热 外寒内热组方结构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 如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苏叶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伤寒正局 基础方典型结构 麻黄汤中麻黄和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和杏仁的配伍意义 组成 麻黄去节 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 七十个甘草炙 一两 麻黄汤 用法 先煮麻黄去上沫 后下诸药同煎 温服 服后盖被取

3、微汗 现代用法 水煎服 温覆取微汗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功用 麻黄汤 1 病证 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证 2 临床表现 卫阳被遏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阴郁滞 头痛身疼 脉紧 肺气不宣 气喘 咳嗽 3 病机 风寒束表 主 肺气不宣 次 主治 麻黄汤 外邪入侵 邪正相争 腠理密闭所见证侯 除表证症状外 以无汗 头身疼痛 脉浮有力为特点 君 臣 杏仁 降利肺气 平喘止咳 炙甘草 调和麻杏之宣降调和药缓和麻桂之峻烈佐制药 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通经络 麻黄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佐 麻黄汤 方解 使 两者相须 通经脉

4、宣腠理 发汗解表之力大增 麻 桂相须 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 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 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强 配伍特点 麻黄汤 麻 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 脉浮紧 辨证要点 麻黄汤 运用 加减变化 风寒较轻 可去桂枝 苏叶 荆芥 咳痰清稀 气急者 苏子 橘红 风寒夹湿 骨节痠痛 苍术 苡仁 麻黄汤 兼里热烦躁 口干 黄芩 石膏 衍化方 本方去桂枝 生姜 三拗汤 去桂枝 苡仁 麻杏苡甘汤 去桂枝 紫苏子 桑白皮 陈皮 赤茯苓 华盖散 白术 麻黄加术汤 石膏 生姜 大枣 大青龙汤 增强泪腺 唾液腺 汗腺等的分泌 药理研究 麻黄汤 降低体温 有较强的发汗解热作用 显著的镇

5、咳平喘作用 祛痰作用 1 本方发汗作用较强 凡表虚自汗 阳虚 产后失血等均不宜用 2 只宜暂用 不可久服 一服汗出则不须再服 3 宜温服 盖被取微汗 不须啜粥 使用注意 麻黄汤 桂枝汤 伤寒论 典型性意义 仲景群方之首 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 调和阴阳 调和营卫的基础方 如何理解 营卫不和 桂枝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 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炙 二两 药量特点 桂枝 芍药等量同用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有汗此为功 趣记 贵嫂炒姜枣对照 桂芍草姜枣 方歌 1 病证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太阳中风证 2 临床表现 卫阳

6、浮强 恶风 发热 头痛 脉浮 营阴泄弱 汗出 脉缓肺胃不和 鼻鸣 干呕 兼证 3 病机 外感风寒 营卫不和 桂枝汤 主治 桂枝汤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汗 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 卫中邪气盛 卫外功能失职不能保护营阴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功用 桂枝汤 桂枝汤 君 桂枝 散风邪助卫阳臣 白芍 益营阴敛汗出 桂 芍等量同用 一治卫强 一治营弱 a 解肌发表 且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祛邪而不伤正 养阴而不留邪 使表邪得解 b 调和营卫 方解 桂枝汤 方解 佐 生姜 辛散风寒 助君以解表调卫 温胃止呕 大枣 甘平和缓 助白芍以和营血 姜 枣相配 助桂 芍以调和营卫 补脾益胃 调和营卫 桂枝汤

7、方解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基本结构 桂枝 芍药生姜 大枣桂枝 甘草芍药 甘草 用量特点 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 调和阴阳的基本结构 本方方义理解的一个难点 其临床表现有汗出一症 为何还要用桂枝发汗 病汗 药汗 发热头痛 汗出恶风 脉浮缓 辨证要点 桂枝汤 桂枝汤 用法 1 药汁服用宜寒温适当 2 服药后须喝热稀粥 3 药后宜加衣盖被 温暖身体 使气血流畅 4 以遍身微汗为佳 不宜大汗淋漓 5 汗出病愈即停药 若无汗病未愈 可连续服用 桂枝汤 加减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 其治疗范围 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还用于病后 产后体弱等营卫不和 气血不和 阴阳不和所

8、致的多种病证 厚朴 杏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桂枝汤症状者 加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治项背强痛 自汗恶风等 甘草 倍生姜 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营卫气血不足 邪入血分而成血痹 肌肉顽麻或痹痛者 加黄芪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汗 腰以上或腋下汗出粘衣色黄 身体重痛者 倍芍药 桂枝加芍药汤 治产后乳腺炎有良效 对拘挛性疼痛 无论何处疼痛均有良效 加苍耳子 辛夷 治桂枝汤证鼻流清涕严重者 有可靠疗效 加龙骨 牡蛎 治遗精 现代用治神经官能症 性神经衰弱 遗尿等 加当归 鸡血藤 丹参 细辛 治冻疮 冬季皮炎 使用注意 1 外感风寒表实证不能用 温病初起 发热不恶寒 汗多烦渴 或内有湿热者

9、禁用 2 药后饮热稀粥 是借谷气以助药力 借水谷之精气以釀汗祛邪 兼益胃气 以鼓邪外出 3 盖被取微汗 温覆 意即避风助汗 4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酒酪 臭恶等物 类方比较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典型意义 1 以羌 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方 2 分经论治理论之代表方 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 生地的意义 组成 羌活苍术防风甘草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九味羌活汤 用法 原方九味 口父咀 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 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 而不用汤 粥 投之也 方歌 九味羌活与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分经论治宜变通 九味羌活汤 1 病证 外感风寒湿邪 内有蕴热证 2 临床表现 外感风寒表实

10、证 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 头项强痛 风寒夹湿 肢体酸楚疼痛 热蕴于里 口苦微渴 舌脉 脉浮 苔白或微黄 3 病机 风寒湿邪外袭 热蕴于里 病机特点 表里同病 以表为主 寒热夹杂 以寒为主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 方解 君 羌活 散寒祛湿 祛风止痛 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臣 防风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为风药中之润剂 苍术 发汗祛湿 善祛太阴寒湿 防 苍相配 助君增强发散风寒湿邪之力 佐 细辛 搜风散寒止痛白芷 祛风散寒止痛川芎 祛风止痛 活血行气 为血中之气药 三药辛温香燥 散寒祛风 宣痹止痛 生地黄清泄里热黄芩且防辛温之药伤津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1 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

11、 则升而不峻 寒而不滞 配伍特点 九味羌活汤 2 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羌活入太阳经 白芷入阳明经 川芎入厥阴经 细辛入少阴经 上四味以祛经络中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黄芩治少阳经 苍术治太阴经 药备六经 通治四时 权变活法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 走十二经 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 口苦微渴 辨证要点 九味羌活汤 运用 湿重者 重用苍 羌 或加藿香 厚朴 无内热者 去黄芩 生地 热甚而烦渴 加石膏 知母 胸闷 内湿 去生地加枳壳 厚朴 加减 现代运用 感冒 流行性感冒 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 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 兼有里热者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

12、运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青龙汤配伍白芍 五味子的意义 组成 麻黄去节 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 半升桂枝去皮 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 三两 小青龙汤 用法 原方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 汤剂水煎温服 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自利 麻桂草芍干姜味 细辛半夏成比例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小青龙汤 主治 病证 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证 主证病及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内饮招致外邪 心下有水气 素有寒饮 咳嗽 痰多清稀 胸痞 干呕 苔白滑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脉浮紧 内外相引 饮动不居 身体疼痛沉重 头目四

13、肢浮肿 外感风寒表实证 伤寒表不解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功用 小青龙汤 方解分析 外寒 内饮 君药 麻黄桂枝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化饮 臣药 干姜细辛 温肺化饮 助君药散寒 佐药 白芍和营养血 制约麻桂 以防发汗太过 佐五味子敛肺防肺气耗散佐半夏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小青龙汤 配伍要点 1 麻 桂散在表之风寒 配白芍酸寒敛阴 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 2 干姜 细辛 五味子三味同用 相反相成 干姜 细辛辛散寒饮 五味子收敛止咳 一散一收 符合肺的开合功能 使收不留邪 散不伤正 故姜 辛 味是仲景治疗寒饮咳喘的特效药 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 运用 恶寒发热 无汗 喘咳 痰多

14、清稀 苔白滑 脉浮 实验研究发现 本方对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而方中细辛 五味子 桂枝的组合煎液作用较为明显 具有发汗解热 平喘 祛痰 健胃止呕 抗过敏 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药理研究 小青龙汤 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炎 百日咳 肺心病 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临床报道 重剂小青龙汤治疗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及西药氨茶碱 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疗效甚佳 偏寒 痰粘稠者 加旋复花 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偏热 热痰壅肺者 加鱼腥草 石膏 浙贝 鲜竹沥 每日一剂 煎2次 临睡前服第一煎 白天服第二煎 半小时至2小时之内哮喘即平 现代运用 小青龙汤 若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 热

15、痰禁用 使用注意 小青龙汤 不宜久煎 本方辛温偏燥 不宜久服 加减变化 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 而表证不显者 可去桂枝 并改用炙麻黄 兼热象者 加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心下有水气 咳嗽而喘 发热烦燥者 加入清热的石膏不仅能治里热烦躁 而且能抑制麻黄的发汗力 突出其利水作用 故古人认为本方除饮之力甚强 小青龙汤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典型意义 1 外感咳嗽的常用方 2 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 组成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 十二两陈皮去白 一斤 用法 共为末 每服三钱 开水调下 食后 临卧服 初感风寒 生姜汤调下 现代用法 散剂 每服6 9g 亦可作汤剂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

16、 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 姜汤调服不必煎 趣记 陈赓借钱去百草园对照 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方歌 病证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宣降失司 津聚成痰 咳嗽 咯痰不爽 表现 病机 风邪犯肺 宣降失司 津聚成痰 止嗽散 主治 外感风邪 解表不彻不药而愈 表邪未尽 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 咯痰不爽 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 功用 止嗽散 止嗽散 方解 君 紫菀 温而质润 善润肺下气 祛痰止咳 百部 温润止咳 二药配伍 温而不燥 润而不寒 增强润肺化痰 下气止咳之效 对于新久咳嗽皆能使用 臣 白前 降气化痰止嗽 桔梗 开宣肺气 祛痰利膈 二者与君药相伍 宣降并施 疏利肺气 化痰止咳 止嗽散 方解 佐 荆芥 辛散疏风 透邪解表 橘红 理气行痰 使气顺而痰消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合桔梗利咽止咳 全方药物配伍 具有温而不燥 润而不腻 散寒而不助热 解表而不伤正的特点 既无攻之过当之虞 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 肺气安宁 加减运用得宜 可治诸般咳嗽 配伍特点 止嗽散 咳嗽咽痒 咯痰不爽 微恶寒发热 脉浮 辨证要点 止嗽散 运用 呼吸道感染 百日咳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 支气管炎 肺炎 感冒等属于风痰咳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