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8523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蚌埠市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1.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自A文献记载B口头传说C考古发掘D主观猜测2.假如你班同学决定到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遗址的省份去考察中国祖先,应该选择哪条线路A蚌埠北京B蚌埠杭州余姚河姆渡C蚌埠昆明元谋D蚌埠西安半坡3.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正确的一项是ABCD4.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B C D5.2020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

2、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A司母戊鼎B毛公鼎C大盂铜鼎D商朝虎耳铜鼎6.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妈妈问小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先后顺序是?”其正确的回答是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B甲骨文、佥文、隶书、篆书C甲骨文、篆书、金文、隶书D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7.右图为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强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9.某同学利用右图的行政

3、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B西周推行分封制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10.“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A刘邦项羽起义B巨鹿之战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1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1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先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裁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兵皆罢归家”ABCD13.下列史实,在史记一书中可以了解的有秦始

4、皇统一货币、文字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班超经营西域诸葛亮“七擒孟获”ABCD1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实行分封制B颁布“推恩令”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5.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A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通往西域的道路D通往漠北的道路16.“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5、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个人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B商鞅C张骞D晁错1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消灭袁绍B统一天下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18.爷爷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是指A司马迁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司马氏篡魏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

6、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大批北人南迁ABCD二、组合列举(第21题4分,第22题5分,第23题3分,共12分)21.成语背后是历史。选择与下面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填序号)。A齐恒公B楚庄王C晋文公D勾践(1)管鲍之交:_(2)退避三舍:_(3)卧薪尝胆:_(4)一鸣惊人:_2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请按照要求补充完成下列表格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孟子道家顺应自然,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以强凌弱法家韩非23.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根据下列提示列举相应的内容。(1)祖冲之制定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_(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_(3)

7、北魏郦道元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_三、辨析改错(8分)24.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每小题2分。(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吸收了道教教派的艺术。 ( )(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春秋。 (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今西藏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 )(4)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东汉、魏、晋时期。 ( )四、材料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共26分。)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西周秦韩西汉春秋 (1

8、)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2分)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2)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3)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结

9、合 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6分)(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耘去了大量重合,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可诺斯全球通史方凳胡床图一(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中,对修长城的看法。 (6分)材料二 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如右图:

10、(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 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2分)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4分)(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五、活动与探究(14分)2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文字艺术】材料一(1)图一的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是谁?后为尊

11、称他为什么?(2分)【思想光芒】材料二(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为何被称为“万世师表”?(4分)【科技新高】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东汉时期,在总结这项发明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3)材料三说的是哪一项技术成就?谁改进了这一技术,使之得以普及?(2分)材料四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传统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4)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部医学著 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2分)【宗教兴盛】材料五 东汉、魏晋以来,伴随西方佛教的迅速传播,中原大地礼佛之风盛行,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占而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也逐渐形成。(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指什么?它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推动人物是 谁?(2分)(6)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宗教得以兴盛的原因?(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