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584688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介绍(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对象的调查选择方法确定调查对象,是社会调查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初始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一定数量的人们。这些人们怎么找出来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一定的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准确地、及时地、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并通过对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工作。由于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范围和调查对象也就不同,因而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调查类型。调查研究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在全面调查中,又可以按调查的次数和周期分为一次性普查和经常性调查。此外,在全面调查中,还可以根据调查的项目划分出专题调查。在非全面调

2、查中,可以根据被调查对象中选择的调查单位不同分为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此外,还有一种社会调查独特的方法即个案调查法。第一节 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被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全面调查应了解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指被调查的总体,如要调查的对象是一个国家,一个省或是一个城市;第二,对这个调查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即调查的内容是什么?如调查人口、调查工业状况、调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第三,被调查对象是由什么样的个体单位组成的。如要调查人口,则某地区的每个人就是调查的单位,调查对象则由全部人口组成。一、普遍调查1普遍调查的意义与基本原则普遍调查又称普查,是对研

3、究对象总体的全部单位逐一进行的调查,是为了解一定时点的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普遍调查是了解对象总体的基本情况的重要方法,可以为认识事物全貌与整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普查的基本原则是:(1)对象总体与调查单位总数等同。例如,一个省的县镇、乡镇与村镇构成一项调查研究的对象总体;实际的调查单位总数是该省所有的县镇、乡镇和村镇。这种调查,就是普遍调查。从理论上讲,对象总体与实际调查单位在数量上是完全相等的。假如该省的县、乡、村镇共计3,000个,则普遍调查的单位也应3,000个。但是,在实际的调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无意地遗漏对象总体中的个别单位。当然,也可能一个也不遗漏。从已完成的普查的结果

4、来看,遗漏的可能性比不遗漏的可能性大得多。(2)调查同一时点的社会现象。任何普查项目都统一规定调查登记的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以避免时点不同一而发生的重复与遗漏现象。实际登记的时间一般是标准时点之后,而在标准时点到实际登记这一段时间中出现的任何变动,都一律不登记。例如,我国1982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一规定以7月1日零时作为标准时点。在实际登记人口时,对于7月1日零时以后死亡的人必须登记上,而对于7月1日零时以后出生的人,则不予登记。即只登记7月1日零时的人口状态。(3)调查指标简明。普查所涉及被调查者人数众多,调查人员的队伍也十分庞大。调查指标不宜复杂与众多,应简单明了。指标越多,调查的难度和工

5、作量就越大。我国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姓名与户主的关系、性别、年龄、民族、住址6个指标。1964年增加了3个指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按户登记的项目6个,按人口登记的项目13个,共19个指标。1990年增加了2个指标。同时,调查指标一经统一规定,不能随意改变或增减。(4)各调查点须同时进行,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普查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各个调查点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开始与完成的,也即对象总体各单位几乎同时被调查,即使有先后之别,其间隔的时间也很短,以数小时或数天计。(5)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普查花费大,周期性进行普查有利于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提高普查资料的利用率与价值。例

6、如各国的人口普查,都是周期性进行的。英国、美国人口普查的周期是10年,德国、法国人口普查的周期是5年。联合国建议在逢“零”或接近“零”的年举行人口普查,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性的人口资料的汇总与比较。2普遍调查的方法与步骤普遍调查的组织方法有两种:(1)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由专门的普查员对总体各单位进行调查。例如,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全国个体手工业和10个职工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普查;1955年的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1977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实际用工人数普查,等。(2)制定普查表,由各单位根据已有资料填报。例如,1982年全国共产

7、党员人数普查,等。普遍调查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三种:(1)颁发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由各地区各单位自行填报。统一制定的调查表按其分发方式,可分为邮寄书面报表与电讯报表。(2)派调查人员询问被调查者,搜集有关资料。(3)由调查人员直接对调查单位进行观察与计量。普遍调查的主要步骤如下:(1)课题选择与操作化;(2)建立统一的领导与工作机构;(3)制定与颁发普查方案、调查表及其说明;(4)选择与训练调查员;(5)普查试点,修订普查方法、工作细则、工作流程;(6)宣传普查的意义;(7)调查登记有关资料;(8)汇总与分析普查资料;(9)普查结果与建议。3普遍调查的特点普遍调查的特点既包括它的优点,也包括它的局

8、限性。(1)资料全面、准确,但不深入细致。普查是对总体所有单位的调查,因此汇总的情况就是总体的情况,不需要推论总体。普查同其他形式的调查相比较,所搜集的资料最全面、误差最小。从而,普查成为了解对象总体情况的基本方法。对象总体规模较小时,普查资料容易完整无缺,不发生遗漏与重复现象;但对象总体规模较大时,则往往会发生遗漏与重复现象,需要进行抽样检查,用抽样的结果来补充与修正普查资料。例如,1953年我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公布数字是601938035亿人,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是574205940亿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包括台湾省、海外华侨和留学生)27732095万人。这个公布出来的全国总人口,

9、就是通过在各个地区抽选若干居民点(共计5295万多人口,约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9%),进行抽样复查后的修正数字。修正的办法是:根据对5295万多人口的抽样复查,重复的人口为139%,遗漏人口为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255。用这个比例相减(255139),求出差错比率为116,用(1116)乘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数,即得修正数字。(2)工作量大,人力、物力、资金耗费大。普遍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与资金。1982年我国的人口普查共组织了518万普查员、109万普查指导员、13万编码员等。花费人民币约4亿元以上,历时6年。大规模的普查只有政府才能承担,个人与组织为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或工作目的而组织的普

10、查,一般都是小规模的。(3)调查内容有限。普查所使用的指标比较少,而且只反映基本情况。从而,普查的调查内容都比较少,而且不够深入。因此,普查一般适用于对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4普查应用条件由于普查规模大、耗资大、费时费力、参加人员众多,组织困难,因而其应用受到局限。(1)普查只适用于宏观调查,如国情国力调查,或某一行业部门的全面调查。(2)只有调查目的十分明确,调查项目非常简单,方可采用普查方式。例如我国人口普查登记项目第一次6项,第二次9项,第三次19项。(3)需有一个有权威的高度统一、集中的领导班子,并且有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客观条件,方可实施普查。(4)需有政府人力、财力、物力上

11、的支持。(5)需有群众基础,国民支持。二、经常性调查1经常性调查的定义经常性调查是指结合日常登记和核算资料,通过定期报表而进行的一种经常的、连续不断的调查。如对某单位职工人数,职工工资的调查。这种调查不必专门组织调查机构,而是利用原有的机构和力量,通过层层上报和汇总资料取得全面资料。在全面调查中,经常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各种调查形式中居主要地位。2经常性调查的组织形式经常性调查是通过各种统计报表来进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家的一种特有的全面调查形式。统计报表分为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和部门统计报表两类。前者是国家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出发并按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有农业、工业、基本建设、物资、商

12、业、外贸、劳动工资、交通运输等各种报表。后者则是根据各有关部门的特点由各部门制定的专业统计报表,在各主管部门系统使用,是基本报表的补充。3经常性调查的局限性利用报表进行经常性调查的优点在于便于积累资料,同时只需利用原有机构的人力、物力,节省了额外开支。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统计报表只提供最基本的数字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概貌,不能提供生动活泼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时由于对调查项目的理解和要求不一致,被调查单位错误理解,而产生登记性错误;三是表格形式相对固定,较难适应新情况;四是需要有一支经过训练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队伍,才能保证经常调查的顺利进行。4经常性调查的基本要求经常性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

13、时、全面、系统。要做好经常性调查首先应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和制度,基层单位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资料的审核、表格的形式、报送的程序,都应按规定实施。为保证经常性调查数据准确、资料及时,要求调查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搜集、汇总、计算、传输资料,这就要求大力培养统计干部,提高人员素质,并建立现代化的资料信息传输网。5经常性调查的适用条件经常性调查在我国适用范围非常广,大至全国、各省市、地区,小至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凡有经常登记、记录的地方,都可以用经常性调查方式调查。调查的内容也很丰富,如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婚育状况,以至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资金周转、能源消耗等等都可以用经常性调查方式取得资料

14、。三、专门调查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全面调查。专门调查与普查都是一次性调查,二者的区别是:普查的内容比较广泛,是多方面的,而专门调查只限于某一方面事实的调查,比较单一,如对某地区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的专门调查,对职工教育问题的专门调查等。专门调查目的明确,内容单一,针对性强,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少,便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调查方法,各部门可广泛应用。四、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以电子工业和电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世界上出现信息技术的激烈竞争。新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正在使大量的生产、管理、服务性活动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活动,使人们的许多活动方式改为信息处理方式。如过去在小

15、农经济条件下,主要由家长制起作用的决策往往是以传统的狭隘的经验作为依据。而在现代社会里,影响企业决策的因素很多,决策活动涉及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诸如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情况、现在状况、科技水平、未来预测等都要考虑周到,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我国信息系统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1)全国性的信息系统。如我国国家计委建立的有关国家基本情况的信息系统,可快速准确地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2)专业性的信息系统。如全国物价信息系统,人才信息系统,矿产信息系统,为各部门决策提供信息。(3)地方性的信息系统。即一个省市地区建立的有关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生产、教育等方面的信息系统,为该地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信息。一个较好的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适用性。即适应使用者的要求。(2)准确性。能准确地提供使用者所需的信息。(3)快速性。能及时提供使用者所需信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一点非常重要。(4)经济性。建立一个系统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花费的费用应该最小,否则建立的系统就无法生存下去。(5)广泛性。使用者能从信息系统得到多方面的信息,这样使用者就会增多,信息系统就会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6)延拓性。要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