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

上传人:zhum****gmei 文档编号:13357629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论三国中鲁肃的形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三国演义中鲁肃人物形象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所在班级:09级5班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正文】 2一、鲁肃在东吴集团的地位 2 二、鲁肃的性格特点 4 三、鲁肃众人眼中的平庸者 5 四、鲁肃的博大胸怀 8 五、通过鲁肃的爱才之举表现出的“尊刘贬曹”的主题 11【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东吴集团的谋士鲁肃,生性老实忠厚,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太多关于他的情节,而本文就从那些对鲁肃着墨不多的地方来挖掘一下鲁肃的潜在性格与深层胸怀。其中包括他被人认为平庸胆小的性格和他本身又具有鲜为人知的博大胸怀。并且探索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鲁肃所表现三国演义主题的。【关键字】三国演义

2、鲁肃 人物分析【正文】 一、鲁肃在东吴集团的地位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初率部与周瑜投江东,为孙权所依重。赤壁之战种与周瑜联刘抗曹,大败曹操。周瑜死后,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其掌管军事。鲁肃与孙权、周瑜并称为“江东三杰”。在“江东三杰”中,如果说三国演义对孙权和周瑜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充分肯定他们的英雄性格、品质和作为,同时又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作了揭露、批判的话,那么对待“三杰”之一的鲁肃就完全不同了。作者显然是以敬佩的感情来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把他写成了既富有雄才大略,又颇具长者风度的完人形象。鲁肃在东吴集团中居于仅次于周瑜的显著地位。他不仅是继周瑜之后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孙权

3、的高级参谋和外交使者,也是孙吴集团的重要决策者之一。鲁肃的出场是在孙权即位之初,作品第二十九回通过周瑜之口,先向读者作了郑重的介绍: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郭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鲁肃即指一囤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通过这一简短介绍,可知鲁肃时隔德才兼备的人物。周瑜临死时,又给孙权上表,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称:“鲁肃忠烈,临事卜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当即接受这一推荐。即日任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二、鲁肃的性格特点鲁肃禀性醇厚,恪守

4、信义,光明磊落,忠厚待人的品质,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周瑜、张昭,包括孙权所玩弄的饭蜀阴谋诡计,以美人计为钓饵以赚刘备等,鲁肃都未参与,是为明证。鲁肃三索荆州,第二次索要荆州,诸葛亮据理而论,说得鲁肃先是“缄口无言”,半响才说:“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时,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性病取荆州 ,又是肃挡住;至说待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复?我主与周公瑾必然见罪。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行动干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耳。”(第54回).鲁肃句句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义,一位既有政治见底有秉性纯厚的人矗立在眼前。他为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忍辱负重,

5、在所不辞,看似老实有余,实则胸怀阔大,修养深厚。于是诸葛亮让刘备写了一纸文书,暂借荆州为基地,待到取了西川再还。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说鲁肃参与谋害关羽。这首作者虚构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美化关羽,不惜贬低鲁肃。但是,即使在这回为神化关羽不得不丑化鲁肃的描写中,鲁肃仍不失为忠厚长者。三、鲁肃-众人眼中的平庸者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楼上的这种纯厚忠诚的性格,使他成为众人眼中的平庸者。在三国演义中他所占的篇幅是不多的,他不像主要人物那样贯穿于全书的主要情节之中,小说也没有多方面地展示他的英雄性格和作为。而罗贯中从不多的笔墨中将鲁肃刻画成了一位平庸之辈,三国演义反映比较多的是憨厚老好、呆头呆脑

6、、胆小怕事,而且在鲁肃出现较多一些的场合,多少以配角出现。三国演义地四十二回写曹操大军压境 ,鲁肃奉命往荆州为刘表吊丧,第一次和诸葛亮见面。时逢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鲁肃此举可谓心地善良,但在大智大谋的诸葛亮面前啰嗦这些,显然是多余的。第四十三、四十四回“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是孙刘联合抗操联盟形成中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此间,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得到了最充畅的表现。而鲁肃,虽然他也力主抗曹,但表现却不多,更多的是在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斡旋,劝周瑜别杀诸葛亮。显然只是一种陪衬力量。随后的“草船借箭”,他在为诸葛亮作准备工作,“借东风”,他在南屏山帮诸葛亮相度地势,以赤功能筑坛。纯粹是老实人为

7、聪明人做死“活路”。赤壁之战后,是他执意“借荆州”给刘备,但刘备取西川后,仍不想还荆州。为此,孙权常叱责他,逼他去讨还荆州。鲁肃后来实在无法,想以宴请关羽加害之达到目的,不料关羽“单刀赴会”,由被动而主动。文臣斗智不如武将,鲁肃的平庸由此可见。但罗贯中塑造 鲁肃形象,多非历史真相。四、鲁肃的博大胸怀如上所说,三国演义李刻画了一个平庸的鲁肃,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鲁肃、却不是平庸之辈。据三国志鲁肃本传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处乱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很早就立下了经国济民,结束战乱的远大志向,且好结交天下豪杰,讲武习兵,又善谈论,知识渊博,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说他

8、“才宜佐时”,是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欲成齐桓、晋文之功业,问计于鲁肃。于是有历史上所谓的“鲁肃密议”。鲁肃分析认为:“据我所料,汉室不能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被除掉,为将军打算,只有先巩固江东,以观天下之变;乘曹操忙于北方军务之机,进兵剿除黄祖。讨伐刘表,讲长江一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取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鲁肃密议”与七年后诸葛亮为刘备擘画的隆中对策何其相似!而且毫不逊色。鲁肃的这一思想,岁曾受到老资格张昭的诋毁,说他“年少粗疏”,“谦下不足”,但孙权很重视,一直奉为主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肃为缔结孙刘统一战线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公元207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料曹

9、操必将乘虚南下,即建议孙权说:“刘备是天下英雄,托他与刘表部众同心协力,我们应与之结盟抗曹。“因此,他要求去荆州以吊丧为名打探虚实。鲁肃在荆州适逢刘备、诸葛亮当阳大败,遂前往见刘备、诸葛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孙刘联合的主张。由此可见,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鲁肃的支持与陪同夏成形的。由于孙吴集团内部对曹操“战”、“和”分歧,孙权最初有抱观望态度,所以孙刘联合的达成经历了尖锐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鲁肃不仅挺身驳斥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相孙权力陈“战”、“和”利弊,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而且在孙权、周瑜,诸葛亮之间斡旋,调节,诸如 劝导周瑜不可加害诸葛亮等。这些都表现出了鲁肃作

10、为卓越政治外交家的远见与博大胸怀。赤壁之战后,为了联刘抗曹,鲁肃又力主将荆州南部四部“借”给刘备,认为这是“上策”。对此事,不知者以为鲁肃太糊涂,知者就会发现,这着棋对孙刘联盟巩固,共抗曹操是十分有利的。曹操是深知者着棋厉害的,三国志记载说,当曹操闻知之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五、通过鲁肃的爱才之举表现出的“尊刘贬曹”的主题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描述鲁肃荐庞统以情节更是为了突出“尊刘贬曹”的这一主题。第五十七回描述周瑜因心胸偏狭和箭伤复发身亡后,鲁肃慧眼识英才,及时相孙权力荐庞统。可惜 江东霸主孙权以貌取人,耿嫌庞统出言不逊,所以据而不录。鲁肃有忙请庞统耐心等待录用。可庞统却说

11、:“我想去投曹操”。鲁肃忙劝说:“这不是明珠暗投嘛。可往荆州投刘备,必被重用。“于是,庞统带着鲁肃的推荐信,前往荆州投奔刘备麾下施展雄才。但历史上,鲁肃既没有相孙权推荐郭庞统,耿劝庞统投刘备之说。至于给刘备写信一事到有,但不是在庞统投刘备之前,而是在其后。其原因,三国志.庞统中说:“先主领荆州,庞统以从事守耒阳信,在县不治,免官。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骥足耳。”可见,闻名荆襄的庞士元初投刘备时也不顺利,仅仅得了个县令,还被免官,后敬鲁肃诸葛亮的推荐,刘备才委以重任,得以施展满腹韬略。演义作者罗贯中紧紧抓住史料庞统事刘备的因由不详,有意将鲁肃的举荐信提前

12、,巧叙“因由”,使庞统刘备的故事趋于合理。而虚构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的细节,既表现了鲁肃是一位爱才的伯乐,又展示了他忠于孙权的心胸。从小说情节的发展看,罗贯中借鲁肃之口道出了人才虽不能事吴,宁可赠予盟友,也不让落入敌手,尊刘贬、曹的主题在这里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结束语】鲁肃不但对孙吴的利益与事业忠贞不渝,具有强烈的英雄主要精神和政治责任感,而且能洞察天下大势,具有远大战略眼光。但罗贯中把鲁肃写成了平庸之辈,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大仁大智。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对说明以上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而清人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孔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亦不劝孙权结玄德力援,所见略同。”又说:“孔明欲得荆州,鲁肃也欲得荆州;孔明欲合东吴以破曹,鲁肃亦欲合刘备以破曹-是鲁肃识见过人处。”这种评论也是完全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刘平.侃三国.M.西安出版社.1995年7月 2叶维四、冒炘.三国演义创造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9 月 3李殿元、李绍先.三国演义中的悬案.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5 月 4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7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