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574610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4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了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粮食加工业是粮食产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粮食流通和食品工业,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现代粮食

2、加工体系,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简称纲要)要求,特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规划所指粮食加工业包括稻谷加工业、小麦加工业、玉米加工业、薯类加工业、大豆食品加工业、杂粮加工业、传统主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以及粮机装备制造业。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2010年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83 万个,工业总产值2.6 万亿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近40

3、%),销售收入2.3 万亿元,利税总额2895.9 亿元,年末从业人员300 万人,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70%、264%、232%、290%和60%。(一)发展现状1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品种结构得到优化粮食加工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加,有效保障了国内消费需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 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的大米、小麦粉、玉米淀粉、饲料产量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150%、116%、48%、38%,年均增长分别为20.1%、16.6%、8.2%、6.7%。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专用粉、专用米产量不断增加。优质米和一级大米产量5838 万吨,占大米总产量的80%;小麦特制一等粉、特制

4、二等粉和专用粉产量5968 万吨,占小麦粉总产量的79%;配合饲料产量1.3 亿吨,占饲料饲料总量的80%。2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加工主体多元化格局呈现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2010 年,东北3 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长江中下游6 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大米加工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2%和80%;黄淮海6 省(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小麦粉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6%和83%;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 个省区的玉米加工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9.7%和88%。2010 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配合饲料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

5、2%、30%和18%。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加工主体多元化格局呈现。2010 年,民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总量的66%、25%和9%;大米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7%、1%和12%,小麦粉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7%、5%和8%,玉米加工产量分别占总量的66%、26%和8%。3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2010 年,日处理稻谷200 吨以上的大米企业达1129 家,是2005 年的3.9 倍;日处理小麦400 吨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达427 家,是2005 年的3.1 倍;年产10 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504家,是2005 年的2.6 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实

6、力不断壮大,玉米加工业前10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8%,饲料加工业前10 强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21%,其中,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年产量超过1000 万吨,进入世界饲料行业十强。4食品安全管理加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到“十一五”末,制修订粮食加工标准400 余项,2003 年以前的标准全部得到更新。全面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型企业基本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食品和饲料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立了905 家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200 家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中心)

7、、30 家省部级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全面开展食品、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5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了一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深加工关键技术,稻壳、米糠、玉米胚和小麦胚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提升较快,日处理稻谷150 吨、小麦1000吨和年处理玉米30 万吨、饲料20 万吨等成套设备与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粮食加工业总体上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

8、,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日处理能力在100 吨以下的稻谷加工企业占65.2%,200 吨以下的小麦加工企业占90.4%。布局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初加工产能相对过剩,稻谷、小麦加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43%和60%左右。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专用型、功能性产品偏少,综合效益低,2010 年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产量仅占全国大米产量的3%,专用小麦粉、全麦粉产量仅占总量的11%;部分大米、小麦粉产品过度加工,造成粮食资源浪费和营养成分流失。2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有待加强粮食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要求偏低,部分产品缺乏统一标准

9、。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薄弱,从原料到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建立。部分企业法制和诚信意识淡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水平有待提高。3科技研发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粮食加工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010 年,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薄弱,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大多处于仿制阶段,科技成果储备少、转化慢,产品技术含量低,高品质产品少,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升级。4加工产业

10、链条较短,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稻壳、米糠、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稻壳用于发电和直接填烧锅炉的比例仅30%左右;米糠用于制取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不足10%,杂粮、大豆等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率低。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加工调控机制尚不完善粮食加工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指导,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粮食加工调节粮食供求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完善。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于粮食生产,粮食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局部区域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凸显,粮食加工终端产品调控能力不强。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急加

11、工、物流、供应等环节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供应的要求。(三)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GDP 已超过4000 美元,对粮食的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粮食消费进一步多样化,居民粮食消费趋向安全、优质、营养、方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2)粮食供给稳步提高。随着国家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 年), 到2020 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增加1000 亿斤,总量达到11000 亿斤以上。同时,

12、各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基地建设,粮食加工业的原料供给更加丰富,为粮食加工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3)科技支撑能力增强。随着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粮食加工领域的推广应用,粮食加工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增强。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凸显节能降耗和环保优势,为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宏观环境继续改善。随着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粮食加工业日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业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2008 年农产品初加工税收目录调整后,降低了粮

13、食加工企业的税负。2009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粮食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2.面临挑战(1)非食用加工需求增长较快。受生物燃料过度开发、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影响,粮食加工转化的需求增长过快,使粮食供求矛盾加剧。同时,气候变化等因素加剧了粮食产量波动,原料稳定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强。(2)生产成本压力增大。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增大,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同时,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增加了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3)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促

14、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机制向国内粮食加工等领域转移,有利于推动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同时,大型跨国粮食加工企业依靠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加快进入我国小麦、稻谷加工等领域,国内粮食加工领域竞争加剧,内资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挑战。(4)节能环保任务艰巨。部分粮食加工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任务艰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5、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强化质量安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增强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完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 (二)基本原则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加大对粮食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力度,合理引导和控制粮食的非食用加工转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妥善处理产能增加与质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与结构优化、原料供应与产能需求的关系,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粮食加工业有序、健康和协调发展。安全卫生,营养健康。以“安全、优质、营养、健康”为宗旨。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倡导适度加工,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提高出品率。创新驱动,节能减排。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化、产业化。加快技术改造,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绿色环保。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加工及转化利用水平。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加工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技术,推进清洁生产。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安全营养、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