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阅读答案 精品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357025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阅读答案 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阅读答案 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阅读答案 精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猜谜不是理解 红楼梦 的正道 詹丹 最近 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 红楼梦 的整本书导读 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 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 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 他们或以为 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 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 暗寓褒贬 活跃气氛 甚至是提纲领的作用 红楼梦 中的谐音正是 这样 或认为 这 700 多个人名 个个有讲究 个个凝结着作 者的心血 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 虽不必过于较真 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 年学生理解 红楼梦 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 红楼梦 中部分人物的姓名 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 对理解作品或者 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2、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 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 如甄士隐 真事隐 和贾雨村 假语存 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 如娇杏 谐音侥幸 冯渊谐音逢冤 元 迎 探 惜谐音 原应叹息 等 虽然这似乎是 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 也是大家熟知的 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 总有贴标签 的嫌疑 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 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 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 的言行 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 对形象的鉴赏 哪怕 用概念介入 也不能脱离形象 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 寓意上的一一落实 即使 红楼梦 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 但这种暗示和

3、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 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 解起指向性作用 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 红楼梦 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 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 其某方面 的特征 以方便读者阅读 而最主要 最关键的人物 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 面的联想 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 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 百计的人物时 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 诸如王熙凤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等 主要人物 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 道理正在此 即便在某 些场合 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 比如把元 迎 探 惜谐音为 原应叹息 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

4、象闲释之意义 并不能涵盖自然生 命的渐次推进 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 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 再到 三春 去后诸芳尽 的惜春这一过程 当然 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 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理解人物命名时 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 仅仅是在 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 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 比如 秦可卿 究竟是 情可亲 还是 情可轻 或者是 情可倾 乃至 情可清 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 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 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 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 义的指向 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 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 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

5、能涵盖的其他方面 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 道 因为 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 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 才是 更为重要的 选自光明网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过度地强调 红楼梦 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 对 红楼梦 中主要人物 不能靠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 秦可卿的姓名谐音究竟应如何理解 清代以来的研究者莫衷一是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 红楼梦 的关键 会 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 少数人夸大 红楼梦 中人名寓意的作用 其影响并不大 但若用这些观点 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 曹雪芹处理 红楼梦 主要人物时 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 很少使读者产生 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 原应叹息 的阐释 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 不能涵盖四个 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17 根据文意 简要概括阅读 红楼梦 的正确方法 6 分 阅读答案 15 B 16 D 17 以人物形象为核心 通过人物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 注重个人具体的阅 读感受 努力发现作品多方面的内涵 借助部分人物姓名的谐音理解作品的某些 侧面 不夸大其作用 共6 分 每点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