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6914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骨骼粗壮,个子比现代人稍矮;头部:前额后倾,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像猿四肢:上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像人总体特征: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猿人)。体质特征北京人的特征社会特征(劳动与生活)劳动:生活:群居住在山洞;已学会用火,并能保留火种。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旧石器);利用简陋的工具,通过渔猎和采集获取食物。补充说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利用自然改

2、造自然的能力。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12月2日(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外学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其他相关材料表明:70万年20万年前,周口店一带已有人类生活;这种原始人类被定名为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北京人的发现是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人类起源研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这一发现,证明几十万年前华夏大地上有人类生活,中国是人类早期生活和繁衍的地区之一;为我们破解人类起源之谜、研究人类演进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周口店遗址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和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基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3、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原始农业的兴起:早期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男子的任务主要是渔猎,采集一般由妇女承担。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一万多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原始居民已经分别种植水稻和粟。一些居民开始饲养狗、猪、鸡等家禽家畜。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表明原始农业兴起。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时代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6000多年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4、)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骨器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原始种植业种植水稻采集和渔猎仍占有重要地位种植粟、麻、蔬菜;将粟加工成小米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饲养猪、狗、牛、羊和鸡等原始手工业能烧制陶器;能造简陋的小船能制作彩陶;用麻纺织麻布居住的房屋住木头建造的房子(干栏式房子)地处南方,夏天炎热多雨潮湿通风防潮住半地穴式的房子地处北方,冬季寒冷保暖防寒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自然条件(地域差异)是造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典

5、型代表。后来发展成为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华北旱地农业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华中水田农业区。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课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炎帝与黄帝的发明:传说炎帝姓姜,生活在黄河流域姜水一带。他发明耒耜li s,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发明陶器和医药“神农尝百草”。传说黄帝姓姬,生活于黄河流域姬水一带,名叫轩辕。他发明了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地位: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炎联盟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黄帝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炎帝接受黄帝的领导,形成黄炎联

6、盟。黄炎联盟在战胜蚩尤部落后进一步壮大。发展: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与邻近的部落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第4课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禹死后,启继位称王,从此,父子或兄弟相传,“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它的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商朝的建立与迁都:建立:约公元前1

7、6世纪,成汤在鸣条大败夏桀,夏朝灭亡,成汤灭夏后建立商朝。迁都: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的意义:使商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商朝的强盛打下了基础。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在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前期以镐京为都城,历史上称为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贵族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分封的背景和目的: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巩固周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周王的子弟、亲属、功臣和臣服的旧邦首领。分封的地区:被征服的地区。主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分封制的

8、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捍卫周王朝的安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扩大周的统治区域;有利于开发所辖地区;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西周的结束: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周幽王的统治昏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至此结束。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结束时间最后一位王启示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启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荒淫无道和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为人民所抛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约公元前11世纪纣王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第5课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

9、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是以铜为基本成分的合金。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时代:指夏、商、西周时期,因为青铜在生活、军事和生产中地位十分重要。青铜工艺的成就: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商朝后期铸造的后母戊大方鼎,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很高超的水平;青铜器物种类繁多;不少青铜器物制作精美,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它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大量使用于商朝,西周甲骨文不如商朝普遍。商朝的甲骨文比较成熟和完备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造字;已知单字约4500个;甲骨卜辞真实地记录了商王

10、的重要活动,反映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第6课春秋争霸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1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我国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春秋五霸”: 春秋政局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王权日益衰落,分封制开始瓦解,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争霸目的:夺取别国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左右天下、支配别国。“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1、、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争霸战争:齐桓公首霸:春秋初期,齐桓公第一个成为霸主。晋楚争霸: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大败晋军后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吴越争霸:春秋末期,争霸战争主要在南方的吴国和楚国之间进行。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成为霸主。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卧薪尝胆。消极: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破坏;积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变革;加强了中原和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第7课战国七雄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前47

12、5前221年),这一时期,周王室已无足轻重,诸侯国数量更少,独立性更强了,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晋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 位置:东齐西秦、北燕南楚、中赵魏韩。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铁兵器出现,青铜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攻防技术提高;参战兵力多,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著名战役:“围魏救赵”、即墨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战国时期七雄间的战争具有兼并战争的性质,破坏性很强,但战国后期的战争已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课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3、 商鞅变法: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变法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孝公深感秦国丧失土地、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土地私有制,私有土地的主人经营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奖励军功。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军队战斗力增强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重农抑商是产业结构调整,其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重农的具体规定是奖励耕织,抑商是以限制弃农经商为重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

14、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作用(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成功的原因:秦孝公的支持;变法内容适宜、措施正确;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因而获得巨大成功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修建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富强起来,不仅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土地,还越过秦岭,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并设置蜀郡和巴郡。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特点:都江堰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堪称生态水利工程。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实力进一步增强;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科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水利科学技术上独树一帜,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秦国的强大:秦国强大的原因:商鞅变法,使国一跃成为诸候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