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6909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对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出处】全球教育展望【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307【原刊页号】3137【分 类 号】G3【分 类 名】中小学教育【复印期号】200310【 标 题】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调研报告【 作 者】崔允/余进利【作者简介】崔允漷余进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对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进行调研的背景与目的,交代了问卷调查的有关事项,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三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展现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的全貌,并就此展开了一些讨论与建议。【摘 要 题】课程探索【关 键 词】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问卷

2、调查【 正 文】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顺应世界范围强调学习方式之转变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举,也为改造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科本位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除了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校内、校外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这门课的价值主要在于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需要家庭与社会给予学校以配合这些“共同要件”得到强调外,从我国国情出发,它还是作为一门必修课开

3、设的,每周3课时;要求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每组6-10人,一个教师指导2-3组。这门在一定程度上“本土化”了的“正式课程”,在普通高中还是以升学作为压倒性任务的形势下,其实施情况到底如何,自然引起许多人的关心。本研究旨在探明这样一些问题: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这些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s)对这门课究竟持什么认识?具体到学校运作层面,这门课又是怎样开设、怎样实施的?即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普遍性、可行性如何?学校不开设此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那些开设了的学校来说,这门课又是怎样开发的?对这门新课程,他们在认识上还有什么“盲点”、实施中还存在什么“误区”?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

4、操作者”与“体验者”二位一体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之价值的体认到底如何?具体操作中究竟有哪些方面对这门课的实施构成了困难和问题?他们对这门课有些什么需求、意见和建议?等等。为了获得对上述问题的认知,并为教育部修订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和制订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手册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在我国推广和实施这门课程提供积极的建议,我们分别设计了面向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三套问卷,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二、对本研究的一些说明(一)概念界定为了避免调查对象混淆在各种课程中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活动这种泛指的研究性学习与这次新课程计划中特指的独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各问卷在卷首说明部分特别指出本研究要了解的是作为一

5、种独立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之实施情况。(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基于前述研究目的,为便于统计,三份问卷各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其余的封闭题为“多项选一”。教师和学生问卷的封闭题按两个层面设计,第一层面要求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必须回答,第二层面限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参加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回答。问卷由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设计,在到一所高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过小样本的试调查的基础上,修改定稿。(三)调查样本的选择总体调查样本的选择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异。除此,对三种调查对象还考虑到各不相同的相关变量。所选择的12所样本高中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北京、湖北六地。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作

6、为样本。学生家长问卷让被调查的学生带回家由其家长填写。教师问卷共发放1500份,回收有效答卷575份;学生问卷共发放5000份,回收有效答卷3655份;家长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答卷332份。(四)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包括:未能关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应该是有关系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问卷题目设计上没有特别留意使样本教师和样本学生各自是指导或参加特指的还是泛指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区别开来;难以调查这门课程在学校的开发情况;回收的问卷样本在年级、职务等变量上的分布有偏颇等。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此需说明的是,本报告的分析仅限于三份问卷的封闭题部分,不包括开放题的部分。(一)教师、学生

7、及其家长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价值的认识1、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必要性的认识关于“在普通高中是否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的问题,在从问卷指导语中了解了其性质后,三个样本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表示了赞同态度,教师达92.2%、学生85.5%、家长92.2%。这些数据说明与这门课程关系最为密切的绝大多数利害关系人在认识层面对开设研究性学习没有异议。三方对这门课的“静态价值”的认可,从其他方面也得到支持。八成多至近九成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并不因这门课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而认为没必要开设;同意这门课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正确的。还有高比例的家长相信这门课能够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将来的

8、生活与工作都有帮助。即便因知道可能存在教师的指导能力跟不上、学生安全等问题而倾向于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的人数,在三个样本群体中都占少数。也值得注意的是,与教师和学生家长比较,有更高百分比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看来同样作为利害关系人,教师和学生家长可以回答得比学生超脱些。2、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支持度显然,我们不能把利害关系人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静态价值”的认同当作他们对这门课的实际支持。下面对此问题作一分析:就教师而言,几方面的数据表明他们对研究性学习大体上是持支持性态度的。79.1%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同行会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问卷中有一道题目要求教师估计所在学校的教师愿意指导研究性

9、学习者的比例,选“几乎没有”者为5.2%,选“1/3”者为33.3%,选“1/2”者为22.8%,选“3/4”者为13.6%,选“几乎全部”者为22.8%。虽然后面3项均未得到乐观的估计,但从他们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可以得知,有些教师不重视这门课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其主观意愿,而在于现行评价教师的指标不合理或怕自己指导不来。综而观之,要向教师求得超然的支持是不现实的。但从问卷分析中发现,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作出了“比较负责”的回答,而无论他们是否参与过研究性学习,而且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相当部分教师平时是靠自学有关资料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从学生这方来看,虽然八成多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10、开设研究性学习,但问及是否需要独立设置时,又有高达48.8%的学生回答说“最好结合学科来进行”,即倾向于不单独开课。比例之间的悬殊,部分来自于有些学生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性学习,另外的原因是“时间与精力有限”、这门课“与高考没有关系”及所经历的研究性学习令他们不满意。就学生家长而言,被问及孩子向自己提出帮助请求的态度时,表示“一定帮助”和“能够帮助就帮助”的家长达87%。另外,“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并非全然消极。就社会的支持而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列为学校不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因。当然,这不意味着在研究性学习具体开展中,社会定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配合。(二)

11、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现阶段的实施状况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情况12所样本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是,5所独立开课,其中2所是多样化地开展研究性学习;7所没有开课,其中3所是与学科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周课时数方面,综观师生对几种安排模式的选择,发现安排1课时或高一至高二安排2课时的学校居多,安排高一至高二3课时、高一至高三2课时和高一至高三3课时的学校均少,在高三开课的学校仅为个别。关于这门课周课时的安排方式,学校以每周安排几课时居多,分几次集中进行或不占用课时、在课外进行的次之,采用集中几天一次完成模式的少见。对于所在学校研究性学习是否按课表中规定的课时开设,大多数师生回答“是”。2、教师与学生

12、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情况就开设此课的学校里师生的参与广度而言,估计所在学校教师中几乎没有参与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教师占1.1%,估计约1/3、约1/2、约3/4和几乎全部参与了这门课的分别是23.5%、22.4%、22%和27.1%,这几种估计哪一种都不显突出;教师与学生对所在学校里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所作的估计大致一样,以全体学生和部分年级参与居多。3、关于研究性学习指导的问题不同调查对象对教师指导能力的评价有一定差异。从教师的回答来看,总体上并不看好同行的指导能力。而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中,48.1%的人自认为“基本胜任”,加上自称“完全胜任”、“经过适当的培训后才能胜任”的人数,多于

13、九成。我们还发现教师有无课题研究经历与自身的效能感有一定的关系。有孩子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家长倾向于对教师的指导能力作乐观估计,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担心这门课开展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参加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总体上也没有把教师的能力问题看作学校“不开设”、同学“不喜欢”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原因和自己的“主要困难”。从学生看似倾向于低估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指导能力可作“真不重要”和“假不重要”两种解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否进行合作直接关系到研究能否进行下去以及成效的大小。我们可以把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视作衡量教师指导意识与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发现,虽然教师对本校同

14、行的表现予以肯定,但从学生的评价来看,指导教师对此问题并非普遍予以关注。对教师实际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应更关注什么的问题,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更加看重“学生方法是否科学”与“是否知道课题相关知识”两项,学生及其家长对这两者尤其加以强调,从研究与指导这样的字眼给人的联想及其本身在研究中的作用看,产生这样的认识是自然的;三种样本群体选“是否全程参与”的人数都是最少,似乎大家已认识到对本来就任务繁重的教师再强调全程参与并不现实;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最重要的“小组活动能否持续”这一点,似乎只是被实际进行指导的教师注意到。4、关于研究课题确定方式的问题参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

15、指定的方式,认为这门课本来就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似乎已成共识;只是由于各自的角色不同,学生更为强调课题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学生家长则更多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5、关于分组方式的问题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全部反对“由教师决定”;也是由于三者的角色不同,学生主张有更多的自由,而教师与家长则认为要把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考虑。6、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问题一是由谁来评价的问题。有过研究性学习经历的教师与学生中,倾向于“师生共同决定”的比例分别为58%和54%,但结合“由教师来决定”、“学生个人评定”、“小组讨论决定”选项来看,几乎没有学生选择第二项,选择由学生自己来评定的教师也非常少。由此可见,学生倾向于有学生参与的评价,而教师则倾向于强调自己的作用。如果采取由小组对组员进行评定的方式,参加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不主张采用由组长一人定夺和计算平均分的办法,更多的人青睐“组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组里先拿出一个初评意见,再交由指导教师评定”这种既公开又有广泛参与面的评定方式。二是根据什么来评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对“参与程度”、“研究结果的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和程序是否规范”和“综合进行评定”四个选项,可以说参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多数教师(67.9%)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