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68636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探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目录一、 华师5.25罢课维权事件回顾。二、 研究课题分析1、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2、 高校特点3、 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与特点4、 监测预警的意义与重要性三、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1、 突发事件分级2、 评价指标体系3、 总体结构、信息收集、识别诊断:信息甄别、分类、存档管理、事件评级、发出警报、预控处理突发事件四、 预警1、预警理念2、预警的主要功能3、预警信息的发布五、 预控1、预控的涵义2、突发事件的预控措施3、预警理念一、 华师5.25罢课维权事件回顾。通过文字与照片回顾5.25事件以引出研究课题二、研究课题分析1、新媒体定义与特点新媒体:是指电影

2、、电视、广播、报纸期(纸质媒体)以外,通过数字技术以有线或无线技术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新媒体特点: 、全速性(快速 ) 、跨越性(突破地域年级职业等的限制 ) 在微薄上发一条信息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使全校范围内的同学知道、互动性(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与信息接收者 ) 与跨越性相结合,使相同思想的人突破地域限制聚集在一起,更容易激化事情三个特点说明新媒体这一媒介是突发事件产生的新温床,应高度重视2、高校特点高校自身特点:1、 人才荟萃技术密集,处于知识技术创新前沿高学历人员集中,承担大量国家级科研任务2、 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是未来

3、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反应敏捷等优点。但处于青春成长期,思想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同时对突然遇到的个人困难与治安问题等难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容易产生过激行为.3、 要害部门多重要的实验室文献档案室资料库文物等,一旦受到冲击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具有一定社会化特征人员社会化(入校承包商、务工人员、学生、教师等)素质年龄参差不齐。机构社会化(后勤机构,保卫机构等的外包),导致高校环境复杂,安保难度增大3、高校突发事件定义定义:学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由概念可知突发事件本质特征为在时间上的

4、突然性,对学校的现有学习工作等方面造成干扰冲击,具有危害性。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突发事件。4、新媒体定义特点、高校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三者联系高校以大学生为主容易发生突发事件,而高校要害多承担科研任务多,高校突发事件又具有危害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造成损失。若要将损失最小化就必须把解决突发事件的关口前移,在事情没发生时就将事情瓦解,不让其有产生危害的机会。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安全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明确将事件的发展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我们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就是要在事件的潜伏期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起检测预警系统了。新媒体

5、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温床,是我们检测预警的研究方向与突破点5、 监测预警的意义与重要性监测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阶段,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监测,可以帮助学校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事前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因而能提前作出应急准备,以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使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是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我国政府从被动型应付突发事件向主导型防范突发事件转变,从侧重事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向事前监测预警管理转变,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过去担

6、任的危机发生后“救火员”角色向危机发生前“监测员”、“预告员”角色转变的需要。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1、 突发事件分级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信号设想,我们将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1)一般紧急等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2)低度紧急等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3)重大紧急等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4)高度紧急等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事件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借鉴自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 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

7、指标范围 20%时间40%地域60%破坏性 35%人员伤害70%数量60%程度40%财产损失30%个人40%公共60%紧迫性 30%事后处 15%人员安抚60%设备重建40% 评分准则时间范围(持续性)一天以上1分、一星期以上3分、一月以上6分、一年以上10分地域范围班级1、专业3、学院6、学校10人员伤害(数量)一人以上1分、十人以上3分、五十以上7分、百人以上10分人员伤害(程度)轻伤1分、中度受伤3分、重伤6分、死亡10分财产损失重大10分、中度7分、轻度2分紧迫性即将临近3分、已经临近5分、即将发生7分、随时发生10分人员安抚群体性精神起伏、个体精神问题设备重建可修复、完全破坏3、总体

8、结构、信息收集收集渠道:直接收集:建立师生意见反馈机制(电话、短信、网络等)优点:简单可行缺点:被动依靠师生,师生参与性不高间接收集:网络(微博、贴吧等)班干部学生组织监测学生短信(新媒体检测预警以间接收集为主,直接收集为辅)、识别诊断:信息甄别、分类、存档管理、信息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代表性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式平台,发表言论的人鱼龙混杂,发表的言论不一定真实可信。同时也有可能只是少数人的无病呻呤,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意志。故在使用信息前应对信息进行甄别,剔除无用、错误信息,保留真实有效信息 信息分类、事件评级、发出警报一般紧急等级13分低度紧急等级46分重大紧急等级78分高度紧急等级910分将所

9、得信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分数后对照上表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预警措施、预控处理突发事件预警理念: 预警工作的作用主要是及时、全面地收集、交流、沟通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在组织综合评估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由相关部门(假设学校自身有专门的应急小组)向特定部门(学校领导)发布警报,决定和宣布进入预警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有效消除产生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将损害减至最小。预警的主要功能:1、突发事件预警为人们躲避和对抗突发事件提供基本依据。2、突发事件预警还为行政机关采取预控措施提供合法性。(印尼海啸在印度洋没有监控海啸的浮

10、标)预警信息的发布1、发布主体2、发布条件3、发布内容4、发布方式预警信息的发布1、发布主体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2、发布条件;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发不预警的条件是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而对于社会安全事件,发布条件是“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3、发布内容包括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4、发布方式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对特殊的人群,特殊场所应采取针对性的公告方式预控的涵义: 在确认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可能性增大并发出预警之后,或者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但尚未

11、升级、扩大之前,为了阻止、限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或者避免、减轻事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而面对突发事件进行防御、控制的措施。突发事件预控措施:(一)、调动各种应急资源(二)、有重点地强化某些日常工作1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信息,省级及其以下有关气象管理部门密切监视,及(三)、做好应急举措的各种准备工作(四)、采取应急措施1、一般紧急等级和低度紧急等级警报下的预控措施发布一般紧急等级和低度等级警报后,学校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对即将面临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预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预防、警示、劝导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二:责令校内有关部门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警报发出之后,进入预警期。第三:组织相关人员随时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第四:定时向校内群众发布突发事件发展情况的信息和评估结果。2、重大等级和高度紧急等级警报下的预控措施重大等级和高度紧急警报的发布说明突发事件即将发生的时间更为紧迫,事件发展态势已经一触即发,校内学生安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学校及其相关部门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当及时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第一:上报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第二:评估后,发现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后果比较严重,如发生校园暴动可能造成学生受伤,或不及时制止造成的公共措施损毁。(如06年郑州大学升达学院发生的暴动)要及时联系警察和救护队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