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6842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2、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3、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

3、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1、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斯大林的个人品性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在个人品性中有优良的一面,如坚定性、政治敏锐性、刚强而有毅力;但也有嫉贤妒能、粗暴任性、主观片面等缺陷。)2、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农民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国内)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国际环境)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

4、: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过程: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3)三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3)结果(成就):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4)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

5、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5)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追求高积累。比例失调,粗放经营。(6)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以落后的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的决策(政策的转变: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斯大林大力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外因;急于解决国内复

6、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2)过程: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1929年转变。开展和完成: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1937)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1932年宣布 ,1937年 。(3)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有强迫命令现象,违背了农民自愿和逐步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4)

7、特点:全盘集体化机械化强制性追求高积累。(5)实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消灭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消灭农民土地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6)评价:农业集体化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生活处境,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初步缓解了粮食征购危机;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7)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

8、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估计,国家通过集体农庄义务交售制、农庄向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等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粮食的征购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材料二: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牲畜、家禽等强行收归农庄,这类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

9、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结合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对农业全盘集体化有哪些认识?完成了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任务,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农民屠宰牲畜和要求退出集体农庄的现象说明,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启示: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按比例协调发展。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主。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

10、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就是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其形成的两条基本途径。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表现:(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表现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高度集权 表现在: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统一 表现在: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六、评价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1、:丘吉尔曾在一次议会演说中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材料二:斯大林传的作者尤里茹可夫说:“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

12、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材料四: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力,到1939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87%。城市普及了七年知道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问题七: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斯大林模式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历史功绩:(1)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也起了重大作用。(

13、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提高;(4)在当时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5)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如摆脱经济危机)(6)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2、弊端:经济上,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上,思想文化上

14、的高度统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集体化、农业税很重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调拨、计划供应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工资制(平均主义)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从 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

15、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从 起,苏联开始实施优先发展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主要为了 ,没有促进 的发展。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 的斗争。(二)选择题4、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C、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