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60514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一、导学目标知识点:1、隋朝,建立于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3、隋统一的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4、605年,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5、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巩固起了很大作用。6、隋文帝开创科举制,隋炀帝时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7、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对后世影响深远。二、课 时:1课时三、导学方法:阅读、讨论四、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快速阅读本文,粗略理解大意。(二)基础知识检索、填空。1、_年,_

2、废北周皇帝,建立_朝,定都_,_就是隋文帝。_年,_灭掉南方的_,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2、大运河的开凿 _年,_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_为中心,北通_,南达_,全长_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分为_、_、_和_四段,和_沟通了,_、_、_、_和_五大水系,是世界伟大的工程之一。3、科举制的创立。 _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_,科举制正式形成。(三)检查预习1、自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出、回答基础知识填空。课堂导学:1、问题探究:想一想,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同意

3、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温故知新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自己动手: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对照中国政区图,试着找出大运河经过现在哪些省?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课堂练习:1、581年,杨坚(隋文帝)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A、京师B、大都C、长安D、东京2、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B、589年C、618年D、907年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A、消灭南方的陈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促进南北交通D、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4-11题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和皇帝分别是( )A、58

4、9年 隋文帝B、618年 隋文帝C、581年 隋炀帝D、605年 隋炀帝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B、洛阳C、江都D、余杭课外练习: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6、隋朝大运河的南北地点分别是( )A、涿郡 余杭B、长安 洛阳C、山阳 江都D、余杭 涿郡7、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A、巩固隋朝统治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沟通五大水系D、促进南方交通8、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文中的“此河”是指( ) A、黄河B、淮河C、海河D、大运河9、隋朝末年,家住余抗的一位商人

5、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是( ) A、乘船B、乘汽车C、坐火车D、坐轿子10、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位游客最早可能生活在( ) A、东汉B、隋朝C、唐朝D、宋朝11、下列对隋朝大运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B、对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C、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D、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湘江五大水系12、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之先河。他是( )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13、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隋文帝开明经科B、隋文帝开秀才科C、隋炀帝开进士科D

6、、隋炀帝开明经科14、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 )A、打破了门第的限制B、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C、选拔官吏的权力及地方集中到了中央D、用考试的办法选官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5、对科举制含义的错误的理解是( )A、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B、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C、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D、隋炀帝创立科举16、隋朝和秦朝相比的相同点有(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B、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隋朝时开始创立D、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E、经历了两代君主五、课后反思: 第2课 贞观之治 序号

7、:2班级:_姓名:_一、导学目标知识点:1、贞观之治指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2、贞观之治的表现: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以及加强民族和中外关系。3、唐太宗时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称他是“一面镜子”。4、唐科举设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二、课 时:1课时三、导学方法:引导、启示、阅读、讲述、讨论法四、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二)基础知识检索,填空。1、玄武门之变 _年,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久,_发动_政变,做了皇帝,他就是我们古代杰出的政治家_,其年号为_。2、轻徭役薄赋,知人善任

8、。唐太宗多次减免_,保证农民_,提倡_,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太宗非常重视选官用人,他认为“_”,他又能从谏如流,任命_和_为相,人称_,他还应用敢于直言的_。3、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 唐朝沿用隋朝的_,针对当时“_”的情况,唐太宗大力_,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唐朝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是_和_,考试内容为_、_和_,是做官的主要途径。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_。(三)检查预习1、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出、回答基础知识填空。课堂导学:(一)问题探究1、想一想,你还知道唐太宗用人纳谏的哪些故事?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

9、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3、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实现的?(二)自己动手 设计表格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课堂练习:1、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 A、李渊B、李建成C、李世民D、李隆基2、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的目的是( ) A、笼络人才B、做贤明君主C、减少决策失误D、维护巩固唐朝统治3、唐太宗的政绩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 )A、革新政治,完善制度B、知人善任,重视纳谏C、轻徭薄赋,发展生产D、提倡节约,戒奢从简4、中国

10、历史上有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统治的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这位帝王是( )A、隋炀帝B、光武帝C、汉武帝D、唐太宗课外练习: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据此回答5-6题。5、在唐朝时期,既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 A、明经科B、进士科C、儒家经典D、医学、算学6、唐朝科举制度中,明经科主要考试的内容是( ) A、儒家经典B、诗赋和政论C、医学、算学D、天文、地理7、隋唐时期,一些出自贫寒的学子想通过公平竞争参与政权,唯一的途径是( ) A、寻找关系B、依靠门弟出身C、

11、建立军功D、参加科举考试8、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了一项措施,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这项措施( ) A、合并州县B、增加宰相人数C、完善科举制度D、多次减免租税9、下列有关三省六部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B、唐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C、它始于秦发展于隋,完善于唐D、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1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11、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 A、唐高宗B、唐高祖C、唐太宗D、唐玄宗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

12、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2、唐太宗认为“至安之本,惟在得人。”唐太宗在位时期的人物包括( ) A、房玄龄B、魏征C、杜如晦D、李靖、李勋E、姚崇、宗王景、狄仁杰13、如果请你再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下列可作为场景的是( ) A、政治清明B、社会安定C、经济发展D、国力增强14、西汉的兴盛与唐代前期盛世局面的形成,其共同的原因在于统治者( ) A、重用人才B、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教育D、加强中央集权15、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宗王景等一批有才干的人五、课后反思: 第3课 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