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55526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及其再生关系建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诉求和行为表现日益凸显,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问题的学术探讨也随之日炽.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抑或是多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都存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耦合性问题.因此,基于民族和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共同消失并将长期共存的现实境遇,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再生关系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几个核心概念的厘定(一)认同一词钩沉认同一词源于英语名词idenity,其含义兼具idenity的静态含义及其衍生词idenitification的动态含义,即心理认同感及其表现的认同行为等.认同

2、最初应用于传统哲学与逻辑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同较多地用于描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等在心理上乃至情感上的趋同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感情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1埃里克森则进一步将较为隐晦的趋同关系明确界定为某一个体或群体在情感上或信念上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在交往过程中显现出的差异、特征和归属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认同的概念由单一的心理学层面逐渐与同时代的社会聚焦词汇国家、民族、族群等紧密交织,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二)国家认同与公民的社会身份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理想信念

3、、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公民个体社会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公民自觉强调政治归属的一种主观态度和心理活动.换句话说,公民对国家政权系统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对国家政权系统的赞同、支持,而国家政权系统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国家认同的客观标的或对象,是公民国家认同政治取向的具体表现.苏东剧变以及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有关国家认同概念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一般而言,国家认同具有鲜明的主观倾向性.有学者将国家认同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主观认知及归属感,即以国家依据宪法对公民身份进行确认使其获得国籍为客观标志;二是精神和情感,即公民对归属国家的主权、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精神价值等的

4、认知及由此获得的祖国意识、国家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三是国际关系建构中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其中国界的认知或确认是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民十分重要的一种主观意识,国家认同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5是绝大多数国民主观政治取向一致性的具体体现.没有广泛的国家认同,就不会有国家的和谐发展.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自觉将民族归属感内在统一于特定国格而获取国族身份.公民的国家认同是随着其出生时被赋予的特定国格而取得的认同前提.从影响因素来看,公民的国家认同既有原生性,也有习惯性.所谓原生性国家认同,是指因祖辈血缘、历史文化等先天性因素的传承而形成并维持的认同情感.所谓习惯性国家认同

5、,是指公民后天性所依赖的自然、人文和社会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主观意识,是自然而然的认同.这两类国家认同大多与公民自身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影响直接相关,与国家核心文化传统内在一致,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公民在成长过程中,因受现实利益驱使而进行国家身份的再选择导致国家认同转向或多重认同的事件发生,如改变国籍、多重国籍等.这说明国家认同本身并不具有绝对排他性,在同一情境中可以存在多重国家认同,只是对不同国家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历史的产物,公民与国家认同在发展中呈现着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公民个体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多数社会群体的认同,从而不仅影响社会进程

6、本身,而且可以促使社会发展趋向更加高度的组织化,进而形成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认同发展对公民个体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芒茨爱拉特吉博诺所言 :其一是作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可能的关系;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7公民因国家认同而激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是公民践行自我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三)民族认同与个体心灵归属情感作为个体存在,公民个体或多或少地存在关于我是谁的内心孤独感,并衍生出我属于哪个群体的心灵归属感.因此,人们往往以体质体貌特征、血缘纽带和历史文化传统等为依据,自觉地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将特定群体作为扩大了的自我的一部分.民族通常

7、被认为是自然的人类共同体,其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历史文化传统.应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凝结着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以民族作为现实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民族认同体现着个体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纽带的群体归属,即自己归属于某一民族,继而产生的亲近感.因此,民族认同就是以认同特定的民族文化为前提而形成的民族心理活动,如价值、审美、好恶、感情、意识等.个体认同于群体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内化群体性规则的自觉行动.普通成员的民族认同与权力、秩序等并无直接关联,但受私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大.由于个体对私人的生活空间拥有相当大的自主选择权,族群成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决定是否遵从族群规则和惯例及其程度.这种自由

8、的空间看似使得族群个体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但恰恰是因为松散的联系,个体若想成为群体中稳固的一员,必须自觉、主动地去维系和强化.也就是说,族群成员只有将其文化归属、心理依恋和情感寄托全部投入特定的共同体才能享受其成功,想象其未来发展,抛却其焦虑,拒绝其他选项.能够使个体成员取得共同归属感的民族共同体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共同疆域、语言文化、历史沿革等因素形成了促使个体成员自觉遵从某一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其二,因为个体之间彼此分享命运、牵挂与依恋等促使个体成员自觉遵从某一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耦合性民族国家是现代西欧国家的基本形态,是西欧基于现代民族兴起构建的平衡民

9、族与国家之间二元关系的国家制度模式.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9因而,民族国家建立的基础是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没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民族国家就无法取得国家形式.但是,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国家的出现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作为国家与民族间矛盾的国家认同问题.因为认同作为维系秩序存在的核心因素,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基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国家,另一种是多民族国家.(一)单一民族国家框架下二者具有同一性所谓单一民族国家,就是以单一民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民族与原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概念大为不同,是经过世界历史演变,尤其是罗马帝国扩张

10、、蛮族入侵及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对世界格局的重构,引发了传统民族的分化重组,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继而建构起现代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的民族多不以血缘融合作为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按照厄尔特盖尔那的理解,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潜在民族,而这些潜在民族在数量上可能比能够独立生存的国家要多得多.因而,世界上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单一只是相对单一.理论上讲,单一民族国家中,作为认同客体的国家和民族基本重合,因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二)多民族国家框架下二者具有统一性所谓多民族国家,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而在政治上达成联合的产物.在多

11、民族国家里,单一个体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一种是由公民权利确立的身份,另一种是文化民族的归属感.前者作为国家公民,在国家政权系统或统治组织中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后者作为存在个体,为了解自己并给自己在世界上定位,12在由血缘和文化传统连接起来的民族共同体中寻找自身心灵归属.1.国家认同的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从政治安全、经济依赖还是从纯粹地理学意义上来看,任何个人或群体、民族或民族成员都不能离开国家而独立生存.在国家认同的语境下,公民是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国家则是掌握公权力、提取税收、制定并执行法律,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政权系统和统治组织.因而,国家认同所涵盖的公民与国

12、家的关系实质上是公民与所在国家政权系统和统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一,就公民身份而言,国家认同体现为公民视自己为国家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从公民视角看,国家是一个由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公民身份主要不在于种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共性,而在于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并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其自身具有的民主权利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公民的身份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第二,就政治属性而言,国家认同体现为公民对其所在国家各项制度的支持、赞同与服从,这也构成了国家合法性存在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看,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公民个体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是公民身份取得的前提和

13、基础;其二,国家制度对公民权利、权益满足与维护的实践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度.第三,就文化心理而言,国家认同体现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忠诚和支持,它超越了公民的特定传统和族群认同.换言之,公民搁置自身不同的文化身份、族群归属、对家园的情感依恋,而自觉尊重和维护在利益诉求多元化背景下促进公民权利实现、平等尊重法律规范与制度安排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公民平等地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践行对保护公民权利、支撑国家基本框架的法律制度的忠诚.2.民族认同的客观存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和国家的边界虽然已经被打破,但个体寻求归属感的精神需求却无法消除.无

14、论人们对依靠个人力量扞卫其个体自主性的信心如何,他们都在心灵深处依然保留着对归属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因为寻求共同体归属和精神故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更是因为人的现代性引发了其对本体性安全问题的探寻.现代性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摧毁了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从而导致人的本体性安全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在现代社会,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深刻地感受到难以确定的焦虑和不安.因而保障个体重新获得本体性安全,也就是说,强化个体的民族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民族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有多重表现形式,如依恋、坚持和追求民族差异性或异质性要素,具体包括维护和延续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历史传统、集体记

15、忆等.3.冲突中的统一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民族需要展现出自身特质的差异性要素,需要有一种强化和维系其差异性认同意识的强烈意愿.民族作为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必然存在特殊的群体利益要求,这些要求往往是不能通过国家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平等保障而得到满足的.同时,民族认同也强化着对民族成员身份的特殊性的认知,也巩固着他们对于民族利益特殊性的认识.当民族利益由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而受到损害时,民族的国家认同就会减弱甚至丧失.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运动与国家整合过程实际上相互交错.民族独立运动多基于民族原则,把民族认同置于现有的国家认同之上.而防止国土分裂则成为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也是民族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民族独立的斗争会阻碍国家整合的努力,国家整合过程中的政策失误会激发族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助长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当然,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实践中具有达成某种价值共识的基础,即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依附性及其相互依赖关系.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族群或族员能够离开国家而独立生存.作为满足个体需要秩序的基本感情的国家认同,在逻辑和理性上具有一定的至高性.国家肩负民族权利和利益分配的保障职能,并构建了与其相配套的协调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