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33548756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1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小猴子下山文本分析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

2、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又_”形式的词语。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教学重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

3、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生1:小猴子爱吃桃子、香蕉。生2:小猴子又聪明又可爱,还很顽皮。生3:小猴子会爬树,喜欢在树上荡秋千。生4:金丝猴是一种珍稀动物。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3.随题识字。学习生字“猴”:“猴”读“hu”;猴子是动物,是反犬旁,右边“侯”比“候”少了一竖。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2.学生自读课文

4、,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和同桌相互交流。3.(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1)指名读,教师正音。教师正音:“扛、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都是“i”(2)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掰”表示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课后第3题)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扔、捧”的韵母都是“en”)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然后一个做动作,一个读生字。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掰玉米 扛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捧桃

5、子 抱西瓜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生1:请不要乱扔垃圾!生2:今天,我和妈妈去摘橘子。生3:爸爸扛了一袋大米回家。4.(课件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1)指名读,教师正音。注意:“满”是前鼻音,“蹦”是后鼻音,“瓜”是三拼音节,“结”在“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中读“ji”。(2)识记字形。“结、满、蹦”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组词识记。结:结实、开花结果 满:满意、满足、满身 蹦:蹦高、蹦蹦跳跳 瓜:瓜果、西瓜、瓜子5.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

6、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6.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教师范写并解析生字的书写要点,学生书空。左右结构。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下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独体字。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上下结构。“”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

7、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独体字。平撇、长撇方向不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起笔,不与平撇相连。半包围结构。“井”字位置稍靠右,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从横中线上起笔,平捺要舒展。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首点与竖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3.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4.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土块 石块 非常 正常 来往 以往 西瓜瓜地 进去 进入 天空 太空 空心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根据

8、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路线图)下山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边回家去3.学习量词。(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在括号里。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里,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2)齐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 )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 )玉米去( ),看见西瓜就( )去( ),看见兔子就( )去( ),最后( )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5.再读课文,大致感受故事的主要情节。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可以是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

9、想,或者是上课的感受等)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3.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清楚故事情节;懂得做什么事都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教师每点击一下图片,桃子上便会出现一个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抢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读对最多的奖励一朵小红

10、花。2.同桌间用会写字组词并听写,互评互纠。3.(教师出示词卡)指名按顺序贴在黑板上。(下山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空手回家)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1)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2)交流反馈: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话写小猴子看见玉米,掰了一个后扛着往前走。(3)教师根据反馈,课件出示句式: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引导学生口头填空。理解“掰、扛”两个动作。A.学生做“掰”玉米、“扛”玉米的动作。B.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用“掰、扛”这样的动作呢?(玉米地里结

11、的玉米又大又多。)理解并积累词语:“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点。(课件出示插图一)看图,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生:小猴子的尾巴又细又长,玉米秆又高又绿。(4)指导表情朗读。小猴子下山来,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兴啦!它掰了一个,扛着就往前走。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朗读指导: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读,做到平实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这一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指名上台表演读。2.模仿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把课文读正

12、确、读通顺。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并做一做这些动作。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A.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B.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玉米,( )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 ),非常高兴,就( )了玉米,去( )桃子。C.指导结合“满树”想象桃子之多,结合插图二理解“又大又红”,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D.齐读第2自然段。交流汇报第3自然段。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几个桃子,( )到一片瓜地里。他看

13、见满地的西瓜( ),非常高兴,就( )了桃子,去( )西瓜。B.结合“满地”想象西瓜之多,结合插图三理解“又大又圆”,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大又圆”的。(太阳、地球等。)再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捧”。C.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汇报第4自然段。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他看见一只小兔子( )的,真可爱,就( )了西瓜,去( )小兔子。B.结合插图四,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情景,体会小兔子的可爱,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抱、追”。C.齐读第4自然段。3.学习第5自然段。(1)学生齐读,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引导回顾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来,掰了(

14、),扔了( );摘了( ),扔了( );摘了( ),扔了( );去追( ),( )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课件出示插图五)想象一下,小猴子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抓住“只好”,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3)交流:你从小猴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4.多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蕴含的道理。三、图文结合,练讲故事(小猴子)来到哪里(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掰、扛空着手回家去桃树下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扔、摘、捧瓜地里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扔、摘、抱树林边小兔子蹦蹦跳跳扔、追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借助表格提取较为明显的信息。2.乱序出示5幅插图,学生排序,再结合小猴子的动作,练讲故事。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说。3.同桌合作讲故事,讲得不足的地方可以互相指正、补充,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配合动作表演。4.指名表演讲故事。四、课堂延伸,拓展积累1.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教师将“掰、扛、扔、摘、捧、抱、打、招、提、捉、挑、拔、拍、摇、搬”等字做成生字卡片,师生、生生共同玩“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2.搜集“又又”形式的词语,并用它说一句话或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又 大 又 多 玉米 又 大 又 多 又_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