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艺术特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54713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隶书的艺术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隶书的艺术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隶书的艺术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隶书的艺术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隶书的艺术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隶书的艺术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隶书的艺术特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隶书的艺术特征一、隶书的结体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的字体。有如下特点。(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即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如图7-18所示。图1 结体横向(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这也是隶书最主要的特征,即“蚕头燕尾”。如图7-19所示。图2

2、横画“蚕头燕尾”(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在隶变过程中,篆书简化为隶书基本上是遵循这两条规则。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比如“书”字,如图下图所示。 图3 小篆“书” 图4 隶书“书”如图所示,小篆的“书”字除了中间的竖画大致相同之外,其他的笔画都作了变化。小篆圆转的地方进行了方折;小篆纵向延伸的笔画被横向的拉直,并将小篆中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从而形成隶书的“书”字。(四)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变过程中,化繁为简也是一大特征,为了书写便利和快捷,繁复的篆书圆转和粘连笔画被简化、断开,从

3、而使自行更加简洁,书写更加便利。因为篆字中是不用点画的,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如图7-22所示,“清”字的“水”形已变成了三点水。 图5 小篆“清”隶变过程(五)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4、。二、隶书的线条特征(一)厚重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二)朴拙朴拙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隶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好多简牍石刻出自民间书手,有些为急就,因而,隶书虽然总体是方整的,静态的,但却平中有敧,静中有动,拙中有巧。仔细观察传统隶书,字形结体很少见横平竖直,方

5、正匀称的。多是敧侧险绝,参差错落,疏密有致,随字造势,同字异形,自然天成。大众在欣赏这类书法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对汉字的定势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儿童体。清代傅山讲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对这类书法审美观的体现。但傅山主张的拙,丑,支离,真率,本质是要自然大气,反对做作修饰,而不是纯粹的“丑”书。(三)高古高古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篆书的造形,有的是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有的用篆书的笔意写出隶书的形态,似篆似隶,篆隶杂揉。有一种古典美。另外,我们看到的隶书碑刻是经过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创

6、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凿的痕迹,二是经过长期天然风化剥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点画斑驳,线条毛涩,有一种朦胧美。三、隶书的章法特征(一)字距大于行距汉代不少隶书碑的章法都是字距大于行距,如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碑、封龙山碑、孔宙碑、史晨碑、韩仁铭等等。但其中有的字距大,虽然隶书左右张开,但因字距大,纵势的字也加以调整,写的较平正,显得疏朗,如曹全碑、礼器碑。第二种情况总的讲字距大于行距,但是纵势字虽然往左右有张力,但仍然保持自然结体的纵横,且笔画上收放鲜明,结体变化丰富,章法较错落,显得较茂密而有变化,有密有疏,有小有大,横向错落,这种章法较难经营,但艺术性高,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第

7、三种情况如封龙山碑、鲁峻碑,字距大于行距,但相差不是很大,字距之间纵势或横势的字基本按其自然结体,因此在字距中空白有大有小,错落其间,章法比较饱满。所以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并非都是疏朗的布局,也有比较茂密的丰满的布局。这与作品风格和审美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在所举的各碑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风格差异是很大的。(二)字距和行距差不多字距和行距差不多的作品如熹平石经、三老赵宽碑、西狭颂)、石门颂等碑的隶书作品,应该说字距和行距是差不多的,章法属于茂密饱满的,但是因为结字和笔法的不同,这种茂密章法的风格也极其不同。如熹平石经是当时官方立的文字,传说是蔡邕等名家写的,是当时标准的隶体,所以结体严谨,笔法收

8、敛,线条较匀称,章法显得茂密。西狭颂碑笔画较自由,熟练而率意,纵体结体尽量往左右伸展,章法也较茂密。三老赵宽碑则又是一种,它尽量将一些横势字往纵势拉,使纵横字势的字都处理得比较接近,字距之间空白比较平均,使章法布局比较丰满。石门颂碑从结体来说写得十分气派,饱满伸展,但线条细长飘逸,相互穿插,所以章法虽然丰满而能空灵,这种章法布局更难。我们细致考察章法布局虽然可以大体分类,但从实际作品看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还有许多巧妙的似同而实不同之处。这只有读者细致的玩赏才能得其妙趣。(三)布局比较疏朗在古代隶书碑刻中,如尹宙碑由于横势的字处理比较往纵势方面拉长,字距间隔较匀称,波磔和撇捺笔比较收敛,造成行间距

9、离空白较多,章法疏朗。五凤刻石和三老讳字忌日刻石,似乎是按刻石原石的面积来布局的,内容是按一定规格布署的,字距较紧,行距较宽。这种行距宽字距窄的布局不是特别的多。这种布局与当时盛行的竹简有关系。有部分竹简和木牍较宽,可以写两行三行,因顺手从上往下写,字距容易写得密,行间距离要宽一些,才能分清行次,这样就成为此种章法布局。有些碑刻就受这种章法影响。(四)章法无规则字距行距无一定规则的茂密结构,如开通褒斜道刻石(见图123)。此刻石刻于汉中褒斜道。为开通褒斜纪功,可能因岩石面积的关系,故无行距,只是顺行而写,又由于石质坚硬,凿刻困难,基本上只能刻出细线条,反而形成独特的章法和风格。这种章法较为特殊

10、和罕见。由于顺行由上而下刻下来,大小参错,相互避让,章法满而空白多,颇具独特的风格。(五)载体不太,章法有异竹简、木牍与碑刻之间,载体不太,章法也不相同。碑刻是宣扬统治阶级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严肃性,碑文内容都有一定程式。当时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请名家撰碑文、书写、刻石立碑扬名。简牍是日常用品。因用途不同而有不同形式。当时纸张尚未流行,日常书写主要用简。简分为竹和木两种。竹经过杀青后破成长条,木牍则破成薄片,这种薄片大小不一致。竹木简因在一定的宽度下书写,故右边笔画重,特别是捺笔、横画的收笔,笔势往往左高右低,时也有左低右高,字距较密,但有的写的较好和规矩者,也有字体间隔较大的。如阜阳汉简、河北汉简,一部分居延、敦煌出土汉简也大致如此。木牍、竹简中的章法布局根据内容如纪年、书籍、账目等等不同,各有区别。竹木简的隶书往往出现长笔画,如“年”字将长竖画写得超长,有时也将捺笔写的非常伸展。字距密的也有错落的,如两行笔画左右穿插的,如居延汉初元四年简、敦煌汉五凤元年简等等。总之,简牍中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实用的内容不同,书写者水平不同,章法布局有规整和草率的两种,其中既有字间隔大的,疏朗的,也有字间隔密的,章法密集的。字体有严谨恭正的,也有错落的粗细变化的。我们学习汉简书法时,切不可机械地模仿,只能从规律性的颇有艺术价值的特点中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