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33545004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1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DF.pdf(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 山 有 路 1 开始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 反帝反封建 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 1919 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 1949 年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 鸦片战争 1840 1842 年 1 原因 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 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 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 结果 清政府失败 中英在南京签订 南京条约 1 时间 1842 年

2、2 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 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 须同英国商定 3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 影响 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 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开始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人民要担负 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促进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觉

3、醒 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 向西方学习 魏源和 海国图志 根据林则徐的 四洲志 等资料编写 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 地理最详实 的专著 影响 对开阔人们的眼界 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起了积极作用 二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年 1 爆发的背景 日本为吞并朝鲜 侵略中国 实现其 大陆政策 而蓄意发动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朝鲜东学党 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 调停 不认真备战 日不宣而战 2 主要战役有 平壤战役 1894 黄海战役 1894 辽东战役

4、 1894 威海战役 1895 将领 A 黄海海战 爱国将领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B 威海卫之战 1895 年初 日军攻占威海卫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爱国将领邓汝昌 3 结果 清朝战败 签订 马关条约 A 时间 1895 年 4 月 B 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影响 马关条约 是继 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割台 湾等领土 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

5、 开埠通商 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 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 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及意义 丘逢甲 徐骧率台湾义军 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抗日 表现了台湾军民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反侵略典范 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年 1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6 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直接原因 英 俄 德 法 美 日 意 奥八国联军 2000 多人队伍

6、 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 书 山 有 路 2 北京进犯 7 月中旬 攻陷天津 8 月中旬 攻陷北京 到处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 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 行 2 结果 清政府战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1 时间和人物 1901 年 9 月 李鸿章与八国签订 2 主要内容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 5 亿两 以海关税收作担保 分 39 年还清 本息共计 9 8 亿两 划定北京东 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 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 影响 辛丑条约 的签订 西方列强完全

7、控制了中国 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 政府变成了 洋人的朝廷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联想 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开始沦为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不断扩 大侵略特权 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 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化探索 近代化概括地说就是指政治思想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 次再到文化层次的过程 即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

8、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它们的共 同之处 挽救危亡 影响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 现 代化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人们的 觉醒 一 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1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内外交困 2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 摆脱困境 维护清朝统治 3 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忻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为代表 4 时间 19 世纪 60 90 年代 掀起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5 内容 1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 创办军事工业 如 1865 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 年 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 开办船政

9、学堂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民用工业 如 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 为实现 自强 的目的 积极筹建陆海军 如 北洋 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4 开办船政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6 结果 失败 A 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 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 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 企业发展困难 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仅凭地方上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 难成大业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7 评价洋务运动 1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 目的

10、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 作用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 书 山 有 路 3 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 道路 其他相关内容 近代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如 1872 年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 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1880 1893 年 开平煤矿为运送 煤炭 修筑唐胥铁路 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铁路 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1880 年 电报总局在天津 设立 1881 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

11、电线架设完工 二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1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 A 兴起 公车上书 时间 1895 年春 1 背景 马关条约 的签定 2 主要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3 作用 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B 发展 严复 康有为称他为 中国西学第一 著有 天演论 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他是中国 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C 高潮 百日维新 1 时间 1898 年 6 月 9 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前后 103 天 2 标志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 宣布变法 3 内容 经济 发展工商业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 开放言论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

12、学堂 培养新式人才 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 创办报刊 注 后来除京师大学堂 外 新政全部废除 D 结果 失败 1 失败的标志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派 废除新政诏令 2 失败原因 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用改良的办法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在顽固势力 的进攻面前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根本原因 3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E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 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

13、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革命果实被窃取 2 辛亥革命 1911 年 A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894 年 11 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喊出了 振兴中华 的口号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团体 为汇集革命力量 孙中山联合华兴会 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 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被推举为 总理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出了 三民主义 的革命思想 即民族 民权 民生 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 1912 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创办了黄埔军校 时间 1905 年 8 月 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人 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书 山 有 路 4 影响 它的成立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 武昌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 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 的第一枪 取得胜利 在它的影响下 仅一个多月时间 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这年是农历辛亥年 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C 中华民国成立

15、 时间 1912 年 1 月 1 日 地点 南京 人物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 它推 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即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使人民获 得了一些民主 自由权利 从此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产生了 比较广泛的影响 教训 没有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没有依靠人民群众 实行土地制度

16、改革 因此 辛亥革命没有完 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革命果实被窃取 三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失败后 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并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 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但袁世凯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兴起的标志 1915 年 9 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3 宣传阵地 新青年 杂志和北京大学 4 两面大旗 口号 民主 德先生 和科学 赛先生 5 代表人物 1 陈独秀 创办 新青年 掀起新文化运动 明确提出 文学革命 的口号 2 胡适 发表 文学改良刍论 提出文学改良 八不主义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 鲁迅 1918 年 发表 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用犀利的文字揭露了封建礼 教吃人的真面目 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 来 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6 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7 地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