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3717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20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红榜注重对学生不同方式和水平的考查,具有教学诊断价值山东青岛卷第21题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中无明显变化,装置增重l.8 g,装置增重2.2 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点评:本题以检验混合气体中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存在情况这一物质检验的探究任务为背景,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认识物质、物质变化的方式和水平,实现了

2、题目的诊断功能。具体而言:学生先要根据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判断混合物中没有二氧化碳,这是在宏观物质水平,完成这一分析的学生可以判断出答案A;而后,学生要根据混合气体各物质的元素组成预测燃烧产物,这是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学生还要依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有增重的现象判断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并据此逆向推理判断构成原混合物的气体中既有碳元素又有氧元素,判断出答案C和D;对于答案B,则要求学生建立起基于元素守恒的转化关系,建立起物质与元素的定量关系,这是在宏观定量水平。从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学生选择不同的答案,说明学生认识物质转化的角度和水平不同。另外,这道题的背景

3、是典型探究活动,但由于是选择题,本题在此没有明确设置考点。实际上,学生只有明确探究活动目的是鉴别四种物质中每一种物质是否存在,才会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应该是对四种物质逐一验证,并注意排除相互之间的干扰,进而理解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可能存在的二氧化碳,排除其对后续检验的干扰,以及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有助于判断原混合物中可燃气体中的碳、氢元素质量关系。如果学生达不到这样的系统认识水平,就可能只停留在基于具体实验环节的现象进行判断的水平。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此题的基础上加入这方面的考查和诊断。问题设计层次合理,体现核心能力的考查北京卷第33题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

4、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1)实验装备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NaHCO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加入稀盐酸现象无明显变化产生气泡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无明显变化现象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表中的现象为_,现象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5、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点评:本题较为全面、深入地考查

6、了学生的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不仅考查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比较、质疑、分析综合。系统思考等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情况。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历系统设计高级思维活动。在实验1中,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有碳酸钠生成时,学生需要系统分析实验1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确定其反应后的物质组成,再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别设计实验方案。在分析论证、反思评价、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则需要分析综合、比较、质疑、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在评价实验1的方案时,学生要从“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产生浑浊”这一角度进行质疑;在反思实验1和2,概括设计实验的两个基本角

7、度时,需要学生对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本题各小题在认知水平层次要求上逐层递进,既包括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如对现象1和现象11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也包括结合具体现象对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析。判断,还包括了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陌生情景问题(如实验2的方案设计)。运用新信息试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山东潍坊卷第12题明胶是从动物骨头或结缔组织中提炼出来的胶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工业上在提炼明胶时一般用含铬化合物做催化剂,铬是一种重金属,其化合物对人体有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是一类营养素B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酸奶、果冻等食品中可添加工业明胶做增稠剂D利用

8、工业明胶制造的医用胶囊中铬元素含量超标,危害服用者的身体健康点评:本题是一道新信息的试题,主要包括两个新信息:一个是“明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另一个是“铬化合物催化剂对人体有毒”。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后,再联系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正误判断,形成对一些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认识。如学生会认识到“工业明胶不能进入人的身体,不适合用于食品和药物”等。通过新信息的试题,可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读懂科普文章,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形成一些正确的生活观点。本题虽然不难,但是意义非常重大。本类试题在设计时有两点注意:一是所选择素材要既有

9、化学知识的内涵,又能够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二是在设置选项时要涉及内容尽量广泛,能够体现对一些社会、生活观点的判断,能够有机联系相应的化学知识。运用陌生情境表现熟悉的实验原理北京卷第32图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实验1:研究燃烧的条件【步骤1】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热水中发现白磷不燃烧;【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实验2: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步骤1】A中盛有稀硫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打开K1,

10、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发现木条熄灭,则上述操作的目的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 。点评:本题利用陌生的实验装置,对已学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实验验证,且用同一实验装置实现不同原理的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观察,分析实验装置的原理,理解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作用,然后与学过的实验原理结合,综合分析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并用语言文字

11、和化学用语进行表达。本题涉及的具体化学实验是燃烧条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等。这些实验内容都是化学课程标准2020版)中新增加的必做学生实验。完成这些必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如何运用实验研究化学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熟悉实验进行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本题还通过实验的操作、现象及问题的讨论,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突出体现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运用陌生情境表现熟悉的实验原理北京卷第32题完成下列各题:(1

12、)已知由Cu到Cu(OH)2可经三步转化:CuCuOCuSO4Cu(OH)2。而Al经两步反应可得到Al(OH)3,写出其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它反应物自定): , 。(2)初中学过得到CO2的化学反应有多种,可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得到CO2。已知: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直接得到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由化合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由分解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由置换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点评:本题虽然设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化学方程式的

13、书写)、直接(没有STS情景),但是能够针对初中化学物质性质学习中学生应形成的核心能力之“根据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进行考查,体现了物质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命题方式。本题第(1)小题,为学生提供了Cu到Cu(OH)2的转化路径,请学生设计Al到Al(OH)3;的转化路径,围绕着“金属的性质”这一核心内容进行物质性质应用(实现物质间转化)的考查,同时,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了“依据物质类别建立转化关系”的基本思路。第(2)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反应类型推测转化关系。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限制,本部分内容主要靠学生对相关物质性质的回忆完成。但是,依据反应类型实现物质转化,在

14、后续学习中有重要价值。例如,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不同价态物质间的转化、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实现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是高中阶段实现物质转化的两条主要路径。黑榜试题考查内容单一,设问缺少层次重庆卷第32题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温度/020406080KNO3的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2)50时,乙的溶解度为是 。(3)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4)影响硝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是 。A. 温度 B. 压强 C. 水的温度 点评:本题虽然有4道小题,但是从设问分布来看考查内容比较单一。在知识技能的考查中,主要是第(3)题对饱和溶液的含义和溶解度概念的应用的考查。而在该内容主题中,还包括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简单计算、结晶现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点。在过程方法的考查中,主要是对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但是,在对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方面,主要考查了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未涉及对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