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3379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九年级化学毕业学业模拟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株洲市202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 学 模 拟 试 题 卷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就读学校和准考证号。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Fe:56 Cu:64 Zn:65 Ba:137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烟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燃放烟花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2上海世博会部分场馆

2、的图片如下。图片说明中出现了金属材料的是:3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 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区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 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植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4蜡烛、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产生火焰 B都放出热量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会生成氧化物5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6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B用警犬搜

3、救地震中被埋人员 分子在不断运动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7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氮气中只含氮元素,属于单质 B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C硫酸钠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属于酸 D碳酸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8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A溶质质量都减少 B溶剂质量都增大 C溶液质量都增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92020年某日,南昌某厂发生双乙烯酮(C4H4O2)泄漏。有关双乙烯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的一个分子含有10个原子 B其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32

4、 C其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76% 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g10小琪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水结了冰。她加入的物质是: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原理不相符合的是:选项用途化学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红磷用于制烟幕弹4P + 5O2 2P2O5B稀硫酸用于除锈Fe + H2SO4 = FeSO4 + H2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3CO + Fe2O3 2Fe + 3CO2D天然气用作燃料CH4 + 2O2CO2 + 2H2O1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

5、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13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物质的分类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C“低碳经济”的措施D用“化学”眼光分析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14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是纯净

6、物;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进行软化;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霉变的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只要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FeZn0 反应时间/s氢气质量/g0 加入水的质量/g溶液pH70 盐酸的质量/g气体质量/g0 蒸发水的质量/g溶质质量分数%15. 下列图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在恒温的条件下,将足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分B.向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D

7、. 相同质量的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1010102反应后质量(g)待测221216.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 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17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 B滤渣中一定有Cu粉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

8、液中一定有Ag+、Cu 2+ 18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2(CO)通过NaOH溶液B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CCaCl2(CaCO3) 加水、过滤、蒸发DHNO3溶液(HCl) 加适量AgNO3溶液、过滤 19下列各物质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 AHCl、Na2SO4、Ca(OH)2 B Ba(NO3)2、KCl、H2SO4CNaCl、ZnSO4、KNO3 DCuSO4、NaOH、Na2SO420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 A铁、镁 B铁、锌 C锌、铁 D锌

9、、镁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共23分)21(8分)从C、H、O、N、S、P、Na、Fe、Ba等9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1)硫酸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 ;能使木材、纸张变黑的酸 ;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用于造纸、洗涤剂的盐 。(2)一种暗红色的固体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 。(3)高炉炼铁(以赤铁矿为例)过程中还原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4)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 。22(2分)下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时的微观过程示意图:HgOHgOHgHgOO+根据以上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从图示中我还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23(4分)20

10、2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备受关注。 (1)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时 ;(2)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 X = NaClO +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有机物,能赋予生命 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C水是人体主要的功能物质 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24(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g;(2

11、) 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3) 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 (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25(6分)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1)在硫酸钾、碳酸氢铵、明矾三种物质中,可用作净水剂的是 ;可用作氮肥的是 。(2)使煤在空气中燃烧的条件是 。熄灭酒精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3)自行车的链条常采用 的方法防锈;用盐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14分)26(4分)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1)通过实验和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 有关;从实验和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 (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27(4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