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91928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的关键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作者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

2、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本文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再次领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2能力目标: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入班的时候,我

3、班学生便以六人为一组,划分了十个探究小组,且运用在各科教学中,根据课堂表现,每周进行一次量化,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据此形成了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表现欲强、合作探究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班级风格。但由于我该班98%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初中语文基础薄弱,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等方面。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把握思维跨度小,小台阶、低坡度的原则。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展示,引领学生由体验层次进入探究层次,从而深入挖掘江南冬景中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找到作者所用的手法,体味作者的感受,提高自己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出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感情。五、教学方法1合

4、作探究: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诵读,反复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落实“五动”即“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笔写,动情谈”。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进行个人自由诵读,小组间研读的方法,得出本文写了四个画面,四个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的认识,达到初步感受江南冬景之美,从而完成观察、体验的层次;然后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间研读并推选代表诵读,小组讨论得出作者在描写四个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样的个人感受,从而完成思维、探究的层次;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画面进行想象与再造,从而完成迁移创新的层次。这样就形成了感受美,探究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维度,正是“品味语言,全心体验

5、合作探究,感受真情拓展阅读,创新迁移”。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为一组,共十个小组且要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科班长、学习组长做好记分的准备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

6、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江南的雾中雨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拿起生花之笔留下了江南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的春,辛弃疾的西江月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的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起走进江南的冬吧!(设计意图:用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江南如痴如醉的水墨画中,唤起学生对江南的回忆,为激发学生的感情做好铺垫。)(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品味语言,全心体验1、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独立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本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本文的体裁是写景抒情散文,文本五至九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设计意图:让学生感

7、知全文,并将学习的重点落实到写景的段落中去,进而培养分析文本的能力。)(简要实录:根据平时老师的要求及诵读习惯,学生大声诵读,并将写景的段落勾画下来。)2、认真研读五至九自然段,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作者共描写了四幅画面,经过讨论,学生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为:寒郊散步图、江南冬霖图、江南雪景图、江南早冬图。(设计意图: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四幅画面,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初步感受江南冬景的美。)(简要实录:学生找画面很快,但因为积累的词汇量少,对画面的概括命名,有些不贴切,但经过小组的集思广益,以及热烈争论,最后的概括较为贴切。)3

8、、谈一谈四幅画面给人的总体感受.明确: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让人仿佛置身江南美景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脑海中基本形成对江南冬景美的认识,激起探究美的兴趣,为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张本。)(简要实录:学生结合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如“明朗的基调”“美丽”“迷人”“恩惠”“快活”等词语来谈,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为让人仿佛置身江南美景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说明此时他们已融入文本之中,达到了观察、体验的目的。)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上述四幅画面中,同学们最喜欢哪

9、一幅? 经讨论全班学生喜欢的画面集中为:寒郊散步图、江南冬霖图、江南雪景图。(设计意图:为重点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为学生规划好努力的方向,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简要实录:学生根据某些段落中出现的美丽语言,便很快集中为:寒郊散步图、江南冬霖图、江南雪景图。) 2、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并首先推选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语言朗诵最喜欢的画面。 课件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有何特点? 作者感受如何? 运用何种手法?(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进入探究层次,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推选代表诵读,点评他人诵读的基础上去探究景物的特点,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以作者的身份去感受美,进

10、而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并进行学习。)(简要实录:各小组很踊跃的选派代表进行诵读,同学们对他们的诵读从读音、感情的把握、语气语调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点评,气氛非常热烈,这样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回答的四个问题来看,景物抓的准,特点看的清,感受较恰当,但对手法的赏析不准确。) 3、寒郊散步图赏析 所写之景: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桕子、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简要实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回答出了第一问、第三问,但第二问、第四问的回答均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中第四问是由第三学习小

11、组的名叫汪培的同学讲解的,他结合了初中学过的文章及文本中的语句,在讲台上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非常清楚的为大家“上了一课”,这种“兵教兵”的做法,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以自发的掌声,表达了真实的心理。)4、江南冬霖图赏析 所写景物: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感受:悠闲、洒脱、得失俱亡。所用手法: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简要实录:由于语文基础的原因,学生们对虚实相生、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比较陌生,小组讨论的结果也证实了我的判断。因此在前三个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再为学生展示了

12、一幅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找出画面中没有显示的内容,再加上让学生找到的文本中作者所运用的美术作画时所运用的术语动词,学生很容易想到作者营造意境时所运用的虚构的手法,此时再让小组讨论,学生们就得出了虚实相生、侧面烘托的写法。)5、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进行想象再造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13、(简要实录:学生先回答四个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件展示的投影,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进行改写,学生很积极很投入,小组代表诵读的自己的作品,虽然有些语言还显稚嫩,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写作能力,学生和老师的及时点评及鼓励,使发言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形散 神聚寒郊散步图江南冬霖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雪景图 (无比热爱之情)江南早冬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全文形成整体的认识,理

14、清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归纳与整合的能力。)(简要实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的讨论,很容易的列出了本文的结构。)2、根据赏析的心得与体会, 进行拓展阅读并用自己的话对课件投影中的诗歌进行赏析: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课件投影) 学生赏析的佳作:秋山红叶似火,山巅白云飘飘,晚霞鲜艳夺目。红叶与晚霞交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 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夜遇客诗:“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课件投影) 学生赏析的佳作:杀人如麻的绿林豪客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一片静谧、极富诗意的江村中,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微雨寒村迷人的魅力。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运用到课外,将学习的热情燃烧到课外,达到迁移、创新之目的。)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刚才的发言与学到的赏析手法,写作热情很高,发言的积极性很高,点评他人作品的积极性很大,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收获很大,也为本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形散 神聚寒郊散步图江南冬霖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雪景图 (无比热爱之情)江南早冬图十、教学反思从教以来,本节课我一共上了七遍,期间有过失败与困惑。当2004年接触到诱思理论以来,我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