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91406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3课蜡烛学案教师寄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学习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教学重点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拂( )晓 瓦砾( ) 地窖( )鞠( )躬 颤( )巍巍 更( )夫2.解释词语拂晓: 精疲力: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二、自主探究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

2、象美。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

3、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四、拓展延伸“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

4、的连队,投入战斗。”(蜡烛)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五、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六、达标检测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

5、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

6、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参考答案3. 蜡烛1f l jio j chn gng 2. 天快亮的时候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二、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

7、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一)1. 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

8、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2.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

9、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二)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

10、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三)示例: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六、1、(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3、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6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