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487559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校园中多次发生影响学校正常运转,造成校园动荡的突发危机事件,对于危机的研究、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危机管理亟待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确保校园的稳定基础。关键词:高校 危机 管理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体系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校园危机是通常指发生在校园内未曾预料的、突发的,足以对学校整体或者重大部分构成严重消极影响的事件,通常包括严重伤害或者死亡、集

2、体骚乱、恐慌等。一、校园危机管理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一般认为高校校园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大致分为六类:第一类自然灾害事件,包含地震、洪水、台风等;第二类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三类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其他中毒等;第四类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集体骚乱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师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第六类公关危机事故,包含因各类事故、丑闻、传媒报道引发的损害学校信誉、形象的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校园中多次发生影响学校正常运转,造成校园动荡的突发危机事件,如2003年的SARS流

3、行造成北京一些高校大批学生因恐慌离校,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致四人死亡,2003年北大清华校园爆炸案,2005年因“涉日”事件引发的全国高校校园动荡等等,近年来,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逐年增多,仅05年19月北京地区高校已有14人因自杀死亡,个别高校因校园治安、校内交通事故等个体性事故也因处置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其发生的频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但其发展过程中有其必然的规律。一方面这是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已进入一个全面社会分化期,社会系统的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迁,在此变革过程中,权力和利

4、益都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诸多的不稳定,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 石中英,学校应当开展危机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2003【4】。有研究认为,我国正进入一个社会危机的高发期,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更容易受到社会冲突、恐怖主义、技术型灾难事件、金融危机的打击,人口膨胀、流动增加、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正在将我国带入一个风险社会,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大。另一方面,自上世纪末开始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全日制高校招生数从108万人增长到447万人,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从1999年的10.5%增长到19,

5、普通高等院校校均规模从1998年的3335人增长到7704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原本作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部长周济认为,我国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将达到40 北京晨报2005年10月16日,周济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在快速成长期内,原有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发生很多变化,出现很多以前未曾出现的新事物,如后勤社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学生群体多样化等等,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自身存在着的种种不完善之处,一些潜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极易引发各类矛盾,成为直接引发危机的致因;而高校人员密集,动辄几万人聚集,高校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其

6、在社会舆论中处于焦点,高校自身可能引发各类危机并处在危机当中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外部危机间接影响的冲击甚至直接冲击。 过去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在政府、企业中提得较多,这与国家、社会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社会开放度日益提高,高校办学思路的变革使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密切,高校校园已成为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组成,再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似的封闭小社会,对于危机的研究、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理念和制度上的空缺,首先表现为危机意识淡漠,这同整个国家国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灾难意识紧密相关,学校教育、管理中极少涉及危机管理问

7、题,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只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高校危机管理中除个别针对校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一些零星的预防措施外,普遍缺乏整体的危机应急预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工作体系;对校园安全问题各界极为关注,但也往往停留在“事后动员”的层面上,一旦危机状况发生,处理危机的方式便是事后亡羊补牢,“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打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后果就是,危机不断发生,或是危机发生后难以控制,处理成本巨大。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校园危机,有效地进行校园危机管理,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化解危机。二、校园危机管理亟待完善的体系危机管理是为预见潜在的问题,制定相应

8、的对策,使破坏和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需要在预防策略上设置一个重点,形成一定的政策和程序,以保障学校的安全 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对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12。完整的危机管理内容包含从危机准备到危机复原所采取的连续性的应对措施,一般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包括:危机的预防(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可能引发危机的隐患)、危机应对准备(制定应对危机发生后的处置预案)、危机处理(在危机过程中进行的应对工作)、危机后的恢复(危机结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环境)。(一) 危机的预防: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可能引发危机的隐患一般危机都历经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很多危机的发生都是事先有征兆的,在危机管

9、理的早期,对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重要,要尽可能地找出危机出现的各种迹象,事先预防胜于事后救济,最成功的危机解决方式应该在潜伏期解决危机。危机是一个非常态的过程,但危机的早期预防却是常态的校园管理工作,为防止危机的发生,日常管理中就应对校园中人、环境、制度等组成环节中可能存在着的引发危机的因素予以关注。人的方面:要注重学校师生员工生命意识的教育,树立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珍爱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增强自我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要注重培养师生的危机意识,培养面对危机情况的处置能力、应对能力,并结合日常的教育注重一些基本安全技能如消防逃生、被害预防、防身技巧等的训练,在思想上、技能上增强个人的应对危机

10、的能力;结合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身心健康,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及面对生活学习压力和突发事件的承受力;通过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沟通的氛围,在学校与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顺畅、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的良好人际交互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危机预防网络。等等,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对学校每一个具体成员的人文关怀之中,减小危机发生的几率。环境方面:高校扩张的加剧,校园普遍占地面积巨大,加上学生来源的多样、高校校园内基建项目众多,校园已难以采取以往相对封闭似的管理,校园交通、建筑工地安全、建筑安全、公共基础管线设施安全等众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校园环境管理亟

11、待引进专业管理的模式,设立专业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职责,形成有序的管理机制体制,进行规范的管理,而非在出了问题之后再行追究。比如:专业的校园道路管理包括各类规范化的交通指示标志设立(如限速、停车标志等)、交通管理设施齐备与维护(隔离栏、减速带等)、交通管理措施完善(如人车分道、校警巡逻等)、道路基础设施专业化管理(道路施工封闭管理、路灯、窖井等)等对校园人群聚集、人流众多或潜藏危机发生等重点区域予以高度关注并有效管理,使校园硬环境安全无隐患,避免因此形成对师生不必要的伤害。 制度方面: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一个组成,在学校管理制度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制度制定、实施等

12、各个环节,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公平和完善,更需要在程序上的公平、透明和完善,以此避免制度本身不合理或是在实施环节上的不完善所引发的危机。(二) 危机应对准备:制定应对危机发生后的处置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危机的发生关键在于对危机的应对准备,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制定危机发生时针对性的应对预案等,在危机管理中十分重要。学校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都应在总结经验和吸取相关预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应对措施和计划,并使之制度化。应对危机措施和计划本身应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应对组织系统、危机应对计划、危机应对训练。危机预警系统:捕捉危机发生前所显现的征兆,及时预警,对于提

13、高危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极为重要。预警系统的工作应由学校层面党政办公室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按照各自工作职能范围,定期进行调研,研究预测可能引发学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在危机酝酿的过程中即第一时间将这些因素化解;注重对政治、经济、外交、卫生、教育等领域国家发展、改革政策方面重大事件对学校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使管理决策与社会大环境的气候相协调;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学校所在社区、政府部门、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反应和评价;保持学校与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通畅渠道,对通过现有校园BBS系统、信访、教代会、学代会等学校民主管理渠道反馈的各类信息要及时听取、研究、回应,及时整改薄弱环节,预测各

14、类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制定应对的方案。危机应对组织系统: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完善的危机应对组织系统应将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指挥、救援、后勤支援等子系统有机整合: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即以学校校级领导领衔,部门首长为成员组成的危机领导小组,在原有学校安全稳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一支体现综合救援性质,紧急动员后立即可以进入危机状态的由医疗、消防、安保、教师等组成的应急队伍;此外还应包括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的相互支持系统以及充分准备的保障供应体系等,相关系统的队伍及人员在一旦启动危机应对计划后,根据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在最短时间就岗就位,履行危机应对

15、职责。危机应对计划: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对一些较为容易定性的、在本校或者相似单位曾经发生过的主要危机事件的类型,应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按危机事件的性质,从常态到紧急状态分类制定具体的、程式化的应对预案,包含危机处理的组织系统、措施、程序、通信网络、危机公关等一系列计划。以应对恐怖事件为例,“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部(Dept.of Homeland Security)建立了一套五级国家威胁预警系统,用绿、蓝、黄、橙、红五色代表从低到高的五种警戒级别,以实现从常态向紧急状态的转换,而美国教育部根据上述“警戒级别”的要求,制定了学校采取相应行动的指南:Sample School Advisor

16、y System US Dept.of Education,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 section6(6-7),A Guide For School and Communities, 2003(5),如下表,不失为我们所可以借鉴。警戒级别(DHS)建议学校采取的行动红色通过电台、电视台接受地方或联邦政府的指示;启动危机应对计划;限制学校远离危险的来源;取消校外活动或野外旅行;为有需要的师生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橙色派员全天候监控学校出入口;评估熟悉安全防范措施;修正家长对安全防范措施的看法;修正媒体对安全防范措施的看法;告诫学生关于可能遇到的恐怖攻击;学校和地区应急反应队伍处于待命状态。黄色检查学校建筑及周边的可疑人员;与政府安全人员共同评估危险发展程度;与学校教职员工演习危机反应计划;测试可供选择的通讯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