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6734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文字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课题目标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二、课题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课题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三、课题背景分析教材首先说明了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广泛分布,由此转入到如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接着,教材介绍了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因此,对纤维素的利用离不开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研究。最后,教材点明了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即从土壤中分离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四、基础知识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知识要点: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

2、分布;2.纤维素酶的作用。教学建议:有关纤维素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多糖的知识并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学,学生自学后应该能够说出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物圈中的分布状况。关于纤维素酶的作用,教师可以参照课本的楷体字部分做演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明显,能使学生对纤维素酶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不做实验,也可以参照课本中图2-12来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知识要点: 1.刚果红染色法;2.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教学建议:教材在介绍刚果红染色法之前,首先用“筛子筛沙”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筛选微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本专题课题2介绍选择培养基的有关内容,

3、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分离微生物的基本思想。刚果红染色法的知识难度并不大,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五、实验案例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土样采集 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2.选择培养 选择培养需要的仪器有:250 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 mL和10 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250 mL锥形瓶中装入30 mL培养

4、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选择培养的操作: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 mL培养基的摇瓶中。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 下振荡培养12 d,至培养基变混浊。此时可以吸取0.1 mL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也可以按课本中所述,重复选择培养的步骤一次,然后再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 纤维素分解菌这一步所需要的仪器有:无菌培养皿、涂布器、1 mL移液管,装有9mL无菌水的20 mL大试管,温箱等。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500 mL三角瓶中装入200

5、mL培养基,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倒入1520 mL培养基,凝固后待用。制备菌悬液:按照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 mL,滴加在平板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均匀,在30 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注意设置对照。刚果红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课本资料三。六、课题成果评价(一)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

6、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二)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细菌。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离结果。七、答案和提示(一)旁栏思考题1.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答: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的流程的区别如下。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一致。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答:由于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答: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 cm左右腐殖土壤中。4.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你打算选用哪一种方法?提示:参看本课题参考资料的内容。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答: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

8、缩”的作用。(二)练习2.答:流程图表示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菌悬液涂布到有特定选择作用的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发酵培养八、参考资料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纤维素与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组成两者的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使两者的形态完全不同。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按-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按-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人类以淀粉为主要能量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则主要以纤维素为能量来源。这是因为,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可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

9、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内切酶作用于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