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7794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学建议 长春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八 古代神话六则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本课六则神话都熔铸了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斗志,具有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 1.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中的两段文字分别选自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是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徐整所作,为目前所知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最早著作,已散佚,只在少数古代文化典籍中有片段引用。 本则神话的第一段描写宇宙生成之前“天地浑沌如鸡子”,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就在这核心中孕育而成。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之后盘古劈开了浑沌的世界,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而且盘古顶

2、天立地与天地共同成长。“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进行比较,突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两个“万八千岁”揭示了宇宙生成的缓慢过程。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地”。 本则神话的第二段用“化”“成”和十三个“为”写盘古“死而不已”,以其整个身躯化育了自然和人类,创造了丰富、美丽、神奇的大千世界。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变”为全文的线索。 2.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它讲述在鸿蒙初辟的太古时期,“天地玄黄,日月洪荒”,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幸亏女娲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才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精神的赞歌。 本则神话可分为三个层次:(1)渲染弥天大灾。(2)女娲补天平灾。(3)灾后天下太平。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以四组骈句多角度地渲染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天柱废折,九州断裂,烈火熊熊燃烧,洪水滔滔不绝。生态环

4、境急剧恶化,猛兽鸷鸟乘机肆虐,人类濒于生存绝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种灭顶之灾,为塑造女娲的形象作了重要的铺垫,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一组排比句,八个动词将女娲勇敢果决、大无畏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她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知疲倦地兴利除害,使人对这位横空出世的救世女神油然而生敬意和感激。这一层描写采用的是高度浓缩提炼的手法,留干删叶,笔墨凝练,无数可歌可泣的情事与细节,留待读者去想象回味。 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用整齐划一的六个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极写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

5、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3.精卫填海 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遭遇风浪,溺水而亡。她愤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青春,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使它不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常衔”却是锲而不舍精神的写照。全文66个字,既描写了精卫的外貌,也交代了她的来历,更突出了她不屈的意志和与自然斗争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故事悲切壮丽,凄美感人。 4.刑天舞干戚 刑天是神话中的断头之神,“与帝争神”,可见其叛逆和勇敢,“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表明“争帝”失败。之后作者又以“乃”字使情节急转而下,人物出乎

6、意料地起死回生,并搏斗不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想象奇特,赞颂了刑天至死不屈、英勇强悍、凌厉无前的锐气。全文只有30个字,却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据学者考证,历史上曾发生过黄帝与炎帝的争斗,而这里的刑天又是炎帝之臣,所以本则神话写的是炎帝与黄帝之争的余绪。不幸的是,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叫他为“刑天”。不过也正因为他如此渺小,却敢于和黄帝争神,才使他的人格精神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赞颂了刑天的精神。 5.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讲述了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反映了原

7、始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篇神话全文不足40个字,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夸父“与日逐走”、饮“河、渭不足道渴而死”、“弃杖为林”三个情节,形象生动感人。 故事起笔突兀,直入矛盾冲突白热化的高潮“夸父与日逐走”。这里没有交代“夸父与日逐走”的原因,但联想一下“羿射九日”即可推想太阳酷热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夸父此举实际上也是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 虽然“道渴而死”,给人功亏一篑的遗憾,但“入日”(“入日”一种解释是“接近太阳”,说明他与太阳赛跑的目的快要达到了。)已显示了夸父的奋斗过程和成就。虽然“道渴而死”,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弃其杖,化为邓林”,却给奋斗者、追求者一个温

8、暖的明证,也给继往开来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更向人们展示了夸父顽强不屈、死而不已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为战胜自然、造福人类而永远奋进。 6.鲧禹治水 本则故事是由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三段文字构成的。反映了远古洪水泛滥给原始人类带来的灾难,记述了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表现原始人类为战胜自然而世代相承、前仆后继、公而忘私、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和勤劳、义勇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艺术地总结了原始人类在长期的苦斗中所积累的治水经验。 第一段写鲧为治理洪水,“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触怒了天帝而被杀。可见鲧甘愿替人民冒险,为人民的安定幸福牺牲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鲧复生禹”是一处精彩的想象,使得鲧造

9、福人类的精神后继有人。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卒布土以定九州”。从一个“卒”字可以推知禹战胜洪水的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努力。鲧、禹两个平息水患而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父子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和第三段补叙了禹治水过程中的细节。禹娶妻后“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与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都反映了禹公而忘私的品质。下文“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则从另一角度突出禹公而忘私,不顾一切,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一句与第一段的“布土”相照应,可以发现禹治水的方法由鲧的堵塞转为堵疏并用,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规

10、律,顺应自然规律,治理洪水方法上的飞跃。 二、问题探究 1.盘古开天地写盘古“一日九变”“日长一丈”,而且“如此万八千岁”,而王逸在给楚辞天问所作注亦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这样夸张叙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赋予神话主人公以非凡的能力,使之具备创世的奇异本领,朴素地揭示宇宙形成的原因。 2.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都以弥天大灾开篇,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亦是以洪水为背景,说明了什么? 这些大灾难不全是虚构和想象。相传商自成汤至盘庚曾几度因水迁都:河宜甲迁相,祖乙迁于邢,阳甲以后迁于河北,盘庚迁于殷。水患成灾,威胁到国都的安定。成汤时期七年大旱,洛坼川竭,煎沙烂石,成汤不得不亲自斋戒沐浴,

11、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著布衣,插白茅,以“敬恭神明,宜无悔恕”。殷商时期的另一次大旱是文丁三年,因旱而洹水断流。甲骨卜辞中,还有许多求雨祈年的记载。中西方很多神话故事以弥天大灾为背景,很可能是当时曾发生的强烈的地震、大规模的洪水、持续的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现实投影,说明神话是现实的折射。 3.禹是怎么诞生的?如何理解这个离奇的情节? 禹是在其父鲧的肚子里孕育生成的。鲧的肚子被剖开后,禹即诞生到世上。男子生育虽然不合乎人的生理特点,但这一神奇的想象,在文学和美学上有其多方面合理寓意:第一,说明鲧根治洪水的决心未灭,他把希望寄托在后代禹的身上,具有不屈的精神。第二,说明禹治水既是继承父志,又是反抗天帝、

12、为民造福的行动。第三,说明禹的出生是不平凡的,他必然会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举动,预示着治水的成功。 4.鲧治水用“堙”,禹治水用“布”,两者有无区别? “堙”的意思是“填塞”,而“布”的意思是“铺开,分布”。“堙洪水”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堵塞洪水”,给人一种被动的感觉。“布土”却能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自由掌控的感觉,或“布土”堵塞洪水,或“布土”疏导洪水,皆有可能。所以说鲧治水用“堵”的办法,而禹治水则堵疏并用。关于禹治水的方法在其他典籍里也有记载,如“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思考与讨论 一、本课的几则神话塑造了不同的形象,例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补天的女娲,坚强不屈的精卫

13、和刑天,勇往直前的夸父,为民治水的鲧、禹。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他们的评价。本题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情节和重点词句独立思考,把握神话主人公形象的意义。答案不求统一,鼓励独到的个性化的合理见解。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盘 古盘古之后“乃有三皇”。他是人类的始祖,其位之尊,我们真当顶礼膜拜。盘古生天地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历“万八千岁”,天高地迥,“盘古极长”,可见盘古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盘古在天地间“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他的成长不只表现在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岸英雄,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故事直接表述的是

14、一位神话英雄,从人类发展科学的角度看,这则神话中寓含着人类群体的发展历程。人类的出现、发展和成长壮大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始终以自然为根基,又承受了大自然的挑战。“神于天,圣于地”,与其说是盘古个人的品质,莫如说是人类在艰难的发展中开启自我智慧的幻想。盘古的“垂死化身”,总体来说反映了一种献身济世的崇高精神。盘古把四肢五体,筋脉皮肉,精髓血液,感官齿骨,乃至声气汗流一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比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更见其奉献精神的彻底。人的终结是化为尘土,回归自然,这是科学的,而“气成风云”等又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幼稚。盘古“垂死化身”而为“风云”“雷霆”

15、“五岳”“江河”“草木”“金石”等自然物所处皆在地,对天的认识有限,故而只及日月、星辰,而且是以眼、发等小物化大物。盘古开天辟地,勇气可嘉,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也创造了“黎”,并且把这种勇气也注入我们的血液里,从此人类便不再混沌的生,不再混沌的死了。时代需要勇者,勇者创造了时代,我们呼唤勇者时代的来临。 女 娲 传说中的女娲不仅是人类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伟大的救世主。“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这样的环境人民日子怎么过?火灾不减,水灾不息,猛兽鸷鸟不时侵袭,人民怎么活?“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杀黑龙”,“积芦灰”,这是多么强的责任心,多么大的勇气!然而女娲实行起来却冒死历险,千辛万苦都在所不惧。神话中的女娲不只有英雄气概、英雄行为,而且补苍天,正四极,涸淫水,平冀州;灭狡虫,生颛民,英雄业绩斐然。总觉得女娲是一个美化的使者,她是地球的美容师。其实创世难,守世更难,所以女娲的爱尤其可贵,那是母性的魅力,人类因为有了女娲才更显得温暖而美丽。 精 卫 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精卫敢“游于东海”,已经可见她的勇气。她“溺而不返”,衔木石以填塞东海,固然含有个人恩怨,有报复的成分,但是主要还是表现了两种精神:其一,不把自己受害之苦延及他人,发愤除害。其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